发布时间:2014-04-11 作者: 刘戈
中国式的养猪,是不是一定要走美国的那条路线?就是一定要是把几万头、几十万头猪圈在一起。我们的相对而言,是家庭农场、小农经济,是不是还可以存在的一部分,来供应大家,能吃到中国特色的猪肉。如果我们觉得吃猪肉是每一个人必然的权利,那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发猪肉券的方式来解决?一定要通过在生产环节进行补贴,或者通过行政的手段去影响,来解决这件事情吗?
面对当前形势下的养猪行业为何遭遇倒春寒?大起大落猪肉价格究竟怎样减少过山车行情?著名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戈参加《央视财经评论》时对生猪养殖业的现状和未来发表了评论:
客观看待猪周期 行政手段熨不平猪周期
我认为不反常,自从有了农业以来,一直就是这样的。农业永远是一个涨涨跌跌,有很大的周期性的产业。比如说姜,2010年时候的姜你军,那时候涨得很厉害,但后来又跌得很厉害。这一涨一跌之间,因为在跌的时候,有人因为有了供不应求的预期,那么对于姜农来说,它也会稀售,对于一些商贩来说,他也会囤货,这样也就加剧它的价格的上涨。猪肉是也一样,现在有一个供大于求的预期以后,很多养猪户也越养的多,那他亏得越多,所以也都很快地上市了。
我举一个例子,今天有一支股票涨停,002143,叫高金食品,那么这支股票现在相当于换壳,原来这支股票就是一个生猪生产的全产业链的公司,但是由于亏损严重,现在他把壳卖给了另外一家做影视的公司,屠户变导演了。为什么它会下市?因为他是干的猪这一行,现在整体上来说,他产业链干得很全,从养殖到屠宰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他都干。但是他去年的年报,在屠宰的环节,在食品加工的环节,他是有微利的,但是在养殖这一块就赔钱。所以从这一家上市公司的案例你就看出,他的养殖这一块从去年开始赔钱,而且赔得比较厉害。尽管国家对他有一些政策。比如说让他去收储,然后给他一千多万的补贴,但是到最后他还是亏损,最后从股市上退了下来。
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猪周期问题
我甚至有一点儿存疑,就是中国式的养猪,是不是一定要走美国的那条路线?就是一定要是把几万头、几十万头猪圈在一起。
我们的相对而言,是家庭农场、小农经济,是不是还可以存在的一部分,来供应大家,能吃到中国特色的猪肉。
去年,我们的猪肉产了9500多万吨,那我们要是收储,我们拿出多少钱去补贴这个事情。我觉得有没有必要?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前期补贴的问题,后面收储的问题,来解决这个猪的周期?如果我们觉得吃猪肉是每一个人必然的权利,那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发猪肉券的方式来解决?一定要通过在生产环节进行补贴,或者通过行政的手段去影响,来解决这件事情吗?我觉得未必。
其实我们有关部门一直试图在破解这个难题,但是解了很多年,也出台了很多办法,可能在某一个阶段会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在猪肉价格特别高的时候,这样有一些扶植的政策,补贴的政策,猪肉的价格真得就降下来了。但是这一降下来降多少,可能这个量的又把握不住。所以一直以来,这样的一个政策在执行当中,总是不能够圆满地解决,熨平猪肉的价格。补贴到现在执行了五年,由原来的五百头以上这是农业部统计的数据,五百头以上的猪厂,那么由原来的占的整个猪的出栏量的10%,提高到38.5%,五年涨了这么多,非常厉害吧。但是你看最后的结果仍然是这个样子。
有一句老话,我以前在节目里头就反复说过,一辈子学不下一个庄户人,那养猪也是,不管他是企业也好,是大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他都要遵循的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周期,这个周期不是像工业生产的周期那么可控。农业生产所自然形成的周期,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各种行政的手段来熨平这个周期,我觉得做不到的事情,你硬要去做,最后的结果,还是做不到。(来源:中央财经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