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永昌:深切怀念我的博士导师夏甄陶先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王永昌:深切怀念我的博士导师夏甄陶先生

发布时间:2014-12-15 作者: 王永昌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好人,一些帮助过你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铭记、感恩的。在我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中,我的博士生导师夏甄陶先生,就是一位让我终身怀念和感恩的师长!

       作者王永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好人,一些帮助过你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铭记、感恩的。在我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中,我的博士生导师夏甄陶先生,就是一位让我终身怀念和感恩的师长!


      今天,2014年12月12日上午10时余,当我正忙于有关公务时,突然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一位领导发来的信息,沉痛地告知:我们尊敬的导师夏甄陶先生于一小时前逝世!


      也刚好在今天上午11时余,我收到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用快件寄来的刚刚出版的我的《实践观念论》一书。而正是这本书,不但凝结着夏老师的学术成就,也记录了我认识夏老师的缘分、尤其是夏老师在病榻上以特殊方式为本书作序的经历。也许,这个“序”是夏老师的收笔之作,也许,这是他告别奋斗一辈子的哲学世界之作,也许,-----我不愿再作更多的推测。


      在“序言”的结尾,夏老师深情地表达:“我一生都献身于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对哲学理论和师生们都充满着无比的真爱!”


      能投师夏老师门下学习、研究一些哲学问题,是我人生的幸事。夏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当代中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我在本书的后记中,谈了我对我们导师的美好印象和他对子弟们的厚爱之情:

 

      “那时候,我们是那么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那么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当年老师们那种教书育人的情怀、严谨的治学风范和朴实可亲的形象,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现在,有的老师还在哲学园里默默耕耘、播撒慧种,有的老师则飘然迈进哲学天国,遨游在无际的智慧殿堂里了。当年老师们的恩德,鞭策后辈们前行、进步。


      夜深了,但仍毫无倦意。透过窗户北望,我脑海里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的教室宿舍、草草木木,浮现出可敬可亲的老师、同学。我敬重的导师夏甄陶先生,在我国哲学界以思想深邃、治学严谨、史论具长、著书颇丰、为人谦逊、生活朴实著称,对我们这些弟子们影响深刻,他的学识和教诲使我们受益终身,也让我们感恩不尽。多年来,夏老师身体一直欠佳,令我们多为牵挂,但受条件限制,未能常去探望,这常常让我的心灵内疚不安。


      想到这里,我又觉得我对实践观念等哲学问题的研究及其学术成果,都离不开夏老师的苦心栽培,于是,我有了请夏老师为《实践观念论》作序的想法。考虑到夏老师近期都只能整天卧床,我就根据夏老师的有关哲学思想和他的“论实践观念”一文(本书已收录)中的基本论点,草拟了序言‘人是创造理想世界的动物’的初稿,并请人民大学的有关领导同志送夏老师审定。夏老师身体如此欠佳,我虽不忍心打扰他,但觉得此事对我们师生情谊、对我国哲学某些领域的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我还是下决心在尽可能不影响夏老师休息的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将序言草稿送夏老师审定。夏老师躺在病榻上听完序言内容并予认可。这是多么感人啊!我难以用语言表达对导师的敬重,只能千万次地用心祈愿夏老师健康!”


      这仅仅是一个月前的事。


      当我捧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实践观念论》时,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30年前。1982年,我在杭州大学攻读哲学硕士,毕业论文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在我国哲学界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实践观念”问题。1983年我国权威刊物《哲学研究》在当年第2期,加编者按语刋发该文。文章发表后,在哲学界、理论界产生了影响,引发了讨论,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首届优秀论文奖,而夏甄陶教授正是评阅推荐者之一。《哲学研究》1985年第11期还发表了夏老师的长篇论文《论实践观念》。自从,我和夏老师就在探讨哲学问题中、在文字上相见相知了。


      后来,有幸见面请教,并于1987年投师夏先生门下攻读哲学博士。“实践观念论”就是当年在夏老师悉心指导下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实践观念”,实际上意味着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探求人及其活动的本质和特征,论证人变革对象世界和行为活动的主客体内在逻辑,并热情讴歌人类应以利、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去改造世界和塑造自身。


      “实践观念”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哲学思想界诸多相关重大问题的讨论。正如为纪念《哲学研究》复刊12周年(1978年复刊),该刊编辑部在1990年以《反思有益于前进》为题发表长文(该刋从第1期到第3期连续刊出),对复刊12周年来的哲学发展过程做了回顾和展望,文中在谈到本人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时,做了如下评述:


      “本刊1983年第2期发表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一文提出的‘实践观念’问题,就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起初,这个问题只是为了探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机理而提出来的。但它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注意和热烈讨论,引出了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真理和价值、两个尺度、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真善美统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我所以记录下这一切,是为了说明我的《实践观念论》是通篇浸透着夏老师的哲学智慧的。尤其是夏老师提出并反复论证的: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是既按外部对象的尺度又按照自己内在的尺度,去创造新客体的。人就是在头脑中先观念地建构起实践观念,然后再去创造新的理想客体的。因此,可以说,人类是一个不断创造着理想世界的动物。

 

      “人是创造理想世界的动物”。哲学家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相信,真正有见地、有价值的哲学思想,真正有自己思想的哲学家,是有活的恒久生命的。它们也许会应时间变迁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但那是因为它们已融入了时代前行的步伐。如今,我们敬爱的夏老师已飘然步入了哲学天国,但您在哲学园里默默耕耘而播撒的慧种,将会发芽、开花、结果,将会伴随时代的脚步而前行、升华。


      令人万分遗憾的是,当我拿到新书《实践观念论》,正准备安排时间去探望、汇报之际,我们可敬可亲的夏老师,却离我们而走了!


      亲爱的夏老师,子弟们坚信您的生命仍将遨游在无边无际的智慧殿堂里。

 

      敬爱的夏老师,我们感恩您!我们怀念您!(2014年12月12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