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14 作者: 刘志勤
回顾过去30年金融改革的经历,我们或许会承认,中国的银行融资分为两大“流派”:主流派,即中国的主流银行等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中国的主流实体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支流派,则指那些“应命而生”的影子银行,为众多私营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两股“流派”虽有利益交叉,甚至冲突,但基本做到礼尚往来,井水不犯河水。
审计署去年年底公布的资料显示,全国政府债务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没有关于“影子银行”资金和债务的实际统计。笔者估计数字不会很乐观,其中有多少属于“死债”尚不清晰。因为有相当大比例的业务是在表外进行,审计的难度很大。所以,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是刻不容缓。
中国的影子银行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影子银行的重现绝非偶然,它是由当时的影子经济催生出世。可以这么说,影子经济是“母”,影子银行是“子”,两者在经济改革大潮中相依为命,相互依存,成为中国经济变革中极为有趣的现象。
相对实体经济而言,中国的影子经济主要是指那些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关联行业和产业,它们像“影子”一样紧紧黏附在实体经济体上,如影随形,始终保持活跃和蓬勃发展。因为影子银行很难为那些实体经济主体提供直接的贴身服务,而只能为那些影子产业提供必要资金。这就是影子银行能够长期存在的关键原因。
回顾过去30年金融改革的经历,我们或许会承认,中国的银行融资分为两大“流派”:主流派,即中国的主流银行等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中国的主流实体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支流派,则指那些“应命而生”的影子银行,为众多私营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两股“流派”虽有利益交叉,甚至冲突,但基本做到礼尚往来,井水不犯河水。这种高速发展中的暂时平静,掩盖了影子银行在发展当中无法回避的风险。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的风险和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影子经济的泡沫化和边缘化,影子银行长期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弱点被放到阳光下,人们被问题严重性吓了一跳,纷纷呼吁加强监管,虽然有点滞后,却也未到为时已晚的危急时刻。
为使未来金融更健康的发展,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督和限制极为重要。有的专家认为,影子银行的资金几乎全部进入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的影子产业尤其集中,无数中介、咨询、担保、信托、对冲基金和一些私募基金等组成的影子经济,掌控房地产市场的喜怒哀乐。其中水深浑浊,风险难料。这对如何有效监管提出极高要求。如果监管措施不对症、不对号、不明晰,肯定会造成新的后遗症。
笔者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限制影子银行无限利用利率杠杆的权利,转变其高利贷经营模式,成为认真负责任的服务者,成为影子产业合格的“账房先生”。把影子银行的权利放到“玻璃罩”中,既有利于监督,又限制越界操作。多少年来,影子银行主要依靠发放高息贷款揽财,极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二是必须管住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切断它利用高息从其他银行拆借来的资金,限制其资本金的无限扩张。这样就能有效控制风险的蔓延变种。三是必须整顿抓好影子经济及与其紧密相连产业的发展,这是治本之道。只有产业健康,银行业才有可能健康。(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刘志勤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