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05 作者: 陈晓晨
四位美国下一任总统最有力竞争者在外交政策上的不约而同,并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逻辑是:美国外交政策全面向本土回归,既是精英的共识,也是民众的期待。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完成首站:艾奥瓦州初选。四大热门候选人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共和党的“大嘴”特朗普、“极端保守派”克鲁兹,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者”桑德斯和代表“白宫掌权者”的希拉里·克林顿。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 。
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完成首站:艾奥瓦州初选。四大热门候选人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共和党的“大嘴”特朗普、“极端保守派”克鲁兹,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者”桑德斯和代表“白宫掌权者”的希拉里·克林顿。
共和党方面,克鲁兹以4%的优势领先特朗普。相比之下,民主党方面更是不分伯仲,希拉里仅以0.3%的极其微弱的优势领先桑德斯,基本就是平局,两人最后也平分了艾奥瓦州的选票。按美国选举制度,艾奥瓦州是第一个产生票选结果的州,起着美国大选风向标的作用,很可能引发竞选资源的重新配置,因而历来是总统候选人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无论最终哪位候选者上台,他们在外交政策上都有一个共性:回归本土。候选者在台上说了很多,从经济与就业到控枪再到饱受争议的奥巴马医疗改革,不过,即使在国际事件多发的当下,相比以往历届预选,总统候选人谈外交政策却比较少。涉及美国的反恐政策及中东政策时,选民更关注的也是恐怖主义对美国本土的影响——移民政策。
谈及外交政策,四位热门候选人表述不一,但实质都一样——美国不再当“世界警察”,从国际事务中脱身,专注于国内问题。特朗普说要在墨西哥边境“筑起新的长城”,说要让美国的盟友自己保卫自己;克鲁兹说要“回归传统”,却也不得不迎合选民,提出强硬的“移民政策”,捍卫国土安全;希拉里总不离她的经验,即使要小心避开“邮件门”;桑德斯则要积极地“反战”,质疑布什的伊拉克战争,说要让中东国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候选人的表现,与作者一贯的逻辑认识是相符的。在《美国大转向:美国如何迈向下一个十年》(陈晓晨、徐以升著,2014年出版)中,作者将美国的战略转向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一)军费开支相对下降;(二)军事战略整体收缩;(三)鼓励盟国自行承担义务;(四)不再迷信贸易领域的全球主义;(五)不再依赖进口能源;(六)推行财政相对收缩;(七)促使全球资金回流美国。
从目前的初选情况看,四位候选人的竞选主张和言论都印证了以上这些政策预测。
候选人中,最极端的要数特朗普了。“禁止穆斯林入境”、“在墨西哥边境修筑城墙”等极端言论引发舆论爆炸。而相比这些出格言论,特朗普对美国盟国关系的质疑更是颠覆了美国长久以来的以结盟为支柱的外交政策。“我们已经不能再白白保护这个世界了,”特朗普说,“你们看看这些国家,韩国、德国、日本、沙特。我们保护每一个国家,但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在他的蓝图中,美国将再次回到孤立主义时代。
克鲁兹是共和党中的“极端保守派”。传统的共和党外交政策本应延续布什的作风,然而,克鲁兹的外交政策也将减少非法移民、边境安全问题置于外交政策之上。一方面,这多少是受特朗普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迎合了选民的整体期望。
希拉里曾是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然而,这位“外交老将”列出的27项竞选议题中,仅有两项与外交政策相关——国土安全和气候变化。与其他候选人一样,希拉里将维护美国国土安全作为吸引选民的最关键议题,也提出美国不应该再让自己的军队深陷一场被错误引导的战争之中。
桑德斯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用外交解决冲突,减少海外军事部署。他认为,美国不能也不应该继续担任“世界警察”的角色。他的标志性言论就是“让中东国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位美国下一任总统最有力竞争者在外交政策上的不约而同,并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逻辑是:美国外交政策全面向本土回归,既是精英的共识,也是民众的期待。
在候选人外交政策的辩论中,“国土安全”已经取代了“国际安全”。从精英到民众,美国关注的都是自身的安全。无论最后哪位候选人当选,可以预见的是,美国将减少对外的承诺和责任,尤其是在安全与和平领域。
对观察后2016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的人们来说,2月1日开始的初选投票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当准备好和一个更加本土主义的美国打交道。
纵观世界,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回归本土”的强国。日前,英国与欧盟关于“脱欧公投”的谈判中,在限制移民福利等核心议题上拒不让步。其外交政策也全面回归振兴经济,着力吸引海外投资。欧盟自身也陷入叙利亚难民及经济衰退的双重危机,举步维艰。在美国和其西方盟国逐渐减少对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的承诺的同时,我们应对我国外交政策与海外利益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及时做出应对方案。(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