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2 作者: 刘戈
罗斯福和后来大多数学者都看清了一个事实:美国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即不是股票市场的崩盘也不是市场投资不足,而是由于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就业岗位,而不是拉动GDP。
时事造英雄。最坏的时刻,就是伟大的变革者诞生的时刻。大萧条时期人民已经将权力无保留地交给罗斯福,罗斯福没有浪费这些权力。
在罗斯福执政早期通过法案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国工业复兴法》。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署,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各工业部门制定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市场分配、工人工资标准及工时数等,由雇主、工人和消费者共同监督生产。如果发现企业有违规行为,总统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
罗斯福在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所作的长篇发言中表示,该法案的执行将有望在短时间内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他号召各行各业的雇主们多多合作,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以尽量多雇佣一些人。
“总统说,该方案对企业和工人都是一种挑战,他保证政府对双方都有所保护,防止不公平的做法。”《纽约时报》报道中的这句话的实际背景是——在此之前,美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站在雇主一方的。现在政府宣称自己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实际上是对过去立场的背叛。这一法令理所当然引发了企业家阶层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基于罗斯福当时获得民众的拥戴和崇拜。没人敢于站出来反对这一法案。
“《全国工业复兴法》或许会被作为美国国会迄今为止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法规而载入史册。它代表着有利于美国繁荣保持稳定的最大努力。”罗斯福这样评价他一手推进的这部法律。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真正内涵是,通过制度的约束,强制企业维护工人的权利和尊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条是法案的第七条第一款:“工人有组织和通过他们所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不得限制工人以不参加公会作为受雇条件。雇主应该遵守总统批准的有关工资、工时的规定。”
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当年的杰斐逊总统、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坚定信念——“管得最少的政府便是最好的政府”被抛到九霄云外。有人私下里议论,美国已经被赤化,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他的人回答是:“那又怎样”?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他的《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这样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其实罗斯福和后来大多数学者都看清了一个事实:美国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即不是股票市场的崩盘也不是市场投资不足,而是由于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就业岗位,而不是拉动GDP。有了这样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涵在于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工人提高收入并提供社会保障,从而提高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信心的消费能力。
在这样的认识下,1935年美国颁布《国家劳工关系法》,规定了工会的职能,即通过劳资双方集体谈判达成的劳动协议决定工人的工资、福利,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工会以“集体讨价”的方式决定全体工会会员在合约期间的薪水和其他福利待遇。合约快要期满时开始谈判下一个合约,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员工就举行罢工。
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工资立法》和《工时立法》,二者合称为《公平劳动标准法》。其中对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和劳动时间进行了规定。《公平劳动标准法》颁布后,政府在劳工部设立工资与工时司。如果某个行业代表雇主与雇员的团体均提出建议,工资与工时司司长有权提高该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
近70年来,美国最低工资的标准一直随着物价的水平逐步攀升,它并不是由政府制定,而是由工会组织通过集体商议,仲裁,最终以立法形式确定。2007年通过的法案规定最低工资将从1997年的标准5.15美元每小时,分三步走涨到2009年的7.25美元每小时。
《国家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最终造就了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使美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和国家的生产能力相匹配,造就了美国数十年的经济繁荣。
长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几乎完全站在的企业方的立场上,压制企业员工争取提高工资福利的努力,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法宝。招商引资的成功增加了税收,却没有造就一个庞大的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
如果说中国的贫富悬殊和美国30年代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是中国普通劳动者得到的更少,消费能力更低,而没有消费能力的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无从谈起。
正如罗斯福曾经说过的那样:“有两种繁荣理论:一种是试图让富人更富,希望多少有些好处滴落到普通人的身上;而我主张让平庸之辈能够舒适而安全,那么,他们的繁荣就会酵母一样发酵,让所有的人都能获益。”
“新政”之前,在劳资纠纷中,国家一般是不干预的;即使干预,国家一般是站在资方一边,压制劳方。“新政”期间,罗斯福政府认识到:如果完全让垄断资本自行其是,而不对其过分剥削、压迫行为进行限制,导致工人处境继续恶化,资本主义的继续运行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一次次的经济危机说明了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劳动者利益和资本利益的共同增长,社会生产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劳资双方通过艰难的博弈创造出的和谐才是真和谐。这种博弈成为企业转型和寻求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压力。否则,企业将永远满足于躺在低廉劳动成本的底端制造业上,难以产生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没有美国工会的压力,没有美国政府在劳工关系上的强力推动,也就不可能有美国企业的真正成长。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降低劳动力成本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追求,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不是企业的分内责任。但从美国曾经的走过的路来看,劳动者权益被国家立法严格保护是一个必然到来的时刻,劳动力市场的完全靠市场调控的日子终将过去。
不论是从国家安定的角度看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来看,这一步必须走,中国企业已经沿袭了二十多年低工资、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尽管这样在短时间内会给企业带来阵痛。应对更加严格的员工权益保护、更高比例的工薪支出很快将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在罗斯福去世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用来评价罗斯福:“罗斯福先生或许对自己提出的许多问题都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但是,他是现代美国第一个提出了正确问题的总统。”
对中国的现实来说,同理——提出对的问题比用对的方法解决问题更重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