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9 作者: 重阳投资
今年以来中央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近期债转股传闻再起,国企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积极性明显上升,而打破刚性兑付是化解市场存量低效债务的必由之路。积极地看,随着风险暴露释放、市场完成出清,资本将被引向更具效率的领域重新激发经济活力。
本文刊于4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期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频发,重阳投资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近期债券信用事件集中发生于国企甚至央企的子公司,既是传统行业经营困难债务高企的现实压力的体现,也有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希望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主观因素,“我们注意到,近期信用违约事件集中出现在国有企业,这表明打破刚性兑付已经从非法民间理财、民营企业债券,进一步扩展到了国有企业债券。我们认为,国企违约是我国金融市场打破刚性兑付重要步骤。但同时,在社会杠杆率偏高、金融体系相对脆弱的情况下,打破刚兑需要统筹协调,避免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
其中,东北特钢的实际控制人为辽宁省国资委,中煤华昱的大股东是央企中煤集团,而中铁物资的控股股东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三个国企均处于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发生信用事件的主因是企业经营困难、债务高企,还本付息压力极大。
今年以来中央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近期债转股传闻再起,国企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积极性明显上升,而打破刚性兑付是化解市场存量低效债务的必由之路。积极地看,随着风险暴露释放、市场完成出清,资本将被引向更具效率的领域重新激发经济活力。
众所周知,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顽疾。破除刚性兑付,有利于提高投资者风险定价能力,从而优化金融市场资金配置。
然而,国有企业是我国信用债市场最大的发行主体,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债占全部存量信用债的约90%。长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与经济周期关联度很小,反而与市场流动性关联度极大。在经济下行期,尽管企业偿债能力恶化,但投资者在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反而会通过融资加杠杆的方式进一步买入低等级高收益的信用债,进一步压低信用利差。
因此,国内信用债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国家和国有企业刚性兑付的“信仰”上。短时间内国企违约事件频发,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仰”丧失,造成流动性危机。因此,重阳投资认为,统筹协调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是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化解存量风险、稳健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