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28 作者: 刘志勤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限制"影子银行"无限利用利率杠杆的权利,转变其利用高利贷经营模式,成为认真负责任的服务者,成为"影子企业"的合格的帐房先生。把影子银行的权利放到"玻璃罩"中,既有利于监督,又限制越界操作。多少年来,影子银行主要依靠发放高息贷款揽财,极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所以也常被称为"黑心银行,催命银行"。
最近几天,影子银行的话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温州钱庄危机"引发的担忧,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金融界法律专家们的热点议题。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长期存在的"影子银行"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存在就是合理",所以影子银行是对银行业忽视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现状的合理冲撞,是"不可避免"的"有益"补充。也有的人士认为,影子银行的存在和疏于监管,在现阶段存在较大风险,因为它们的诞生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利率没有市场化产生的巨大利润差而成为影子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他们认为,仅仅依靠"市场需要"来证明影子银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理解是片面的。
中国的影子银行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开放以后,影子银行"重现江湖"绝非偶然,它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影子银行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方面都有本质上的不同。现实中的影子银行是中国现时的"影子经济"的衍生产业。可以这么说,"影子经济"是母,"影子银行"是子,两者在经济改革大潮中相依为命,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变革中极为有趣的现象。
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中国的"影子经济"主要是指那些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关联行业和产业,它们像"影子"一样紧紧粘附在实体经济体上,如影随形,始终保持活跃和蓬勃发展。因为,影子银行很难为那些实体经济主体提供直接的贴身服务,而只能为那些影子企业提供必要资金。这就是为什么影子银行能够长期存在的关键原因。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三十年金融改革的经历,我们或许会承认,中国的银行融资分为两大"流派":主流派,即中国的主流银行金融机构业重点服务中国的主流实体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支流派,则指那些"应命而生"的影子银行,为众多的私营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两股"流派"虽有利益交叉,甚至冲突,但基本做到礼尚往来,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这种高速发展中的暂时平静,掩盖了影子银行在发展当中无法回避的风险。然而,影子银行的风险和问题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逐步浮出地面。随着影子经济的泡沫化,和边缘化,影子银行的长期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弱点被晒到阳光下,人们被问题严重性吓了一跳,纷纷呼吁加强监管,虽然有点滞后,却也未到为时已晚的危急时刻。
为了更有利于未来金融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督和限制极为重要。有的专家认为,影子银行的资金几乎全部都进入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的"影子产业"尤其集中:无数的中介,咨询,担保,信讬,热钱,对冲基金和一些私募基金等涉金机构等组成的"影子经济"重要成员掌控着房地产市场的喜怒哀乐。其中的水深浑浊,风险难料。这对如何有效监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监管措施不对症,不对号,不明晰,肯定会造成新的后遗症。
据审计署公布的资料,全国政府债务高达20万亿左右,然而没有关于"影子银行"资金和债务的实际统计。我们估计数字不会很乐观,而其中有多少属于"死债"尚不清晰,有多少带着政府融资平台的帽子更一时难以查清。因为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业务,是在表外进行,审计的难度很大。所以,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是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限制"影子银行"无限利用利率杠杆的权利,转变其利用高利贷经营模式,成为认真负责任的服务者,成为"影子企业"的合格的帐房先生。把影子银行的权利放到"玻璃罩"中,既有利于监督,又限制越界操作。多少年来,影子银行主要依靠发放高息贷款揽财,极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所以也常被称为"黑心银行,催命银行"。
第二点,必须管住"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切断它利用高息从其它银行拆借来的资金,限制其资本金的无限扩张。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变种蔓延。
第三点,必须整顿抓好"影子经济"和与其紧密相连的产业的发展,这是治本之道。只有健康的产业,才可能有健康的银行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影子经济和实体经济一样,成为当代经济体系中不能忽略的组成部分。整顿好影子经济的经营秩序,净化影子经济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全天候的监管之下,会有利于影子银行在法律和市场法则双轨制下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人善于与时俱变,一定能够创新中国式影子银行管理体制,使影子银行不再成为金融改革的阻力,使影子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来源:经济导报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