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未来的“亚洲央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刘志勤:“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未来的“亚洲央行”

发布时间:2016-03-29 作者: 刘志勤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出倡议设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目的是“愿与各方合作完善亚洲金融市场建设,共同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地区金融动荡”。李克强总理的建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市场需要。如果能够尽快设立这个机构,对于亚洲地区的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给与全力支持。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28日环球网。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出倡议设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目的是“愿与各方合作完善亚洲金融市场建设,共同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地区金融动荡”。李克强总理的建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市场需要。如果能够尽快设立这个机构,对于亚洲地区的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给与全力支持。


  成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是目前世界金融,特别是亚洲金融发展的需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世界上“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特别是亚洲48个国家,有40多亿人口,各国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不平衡,许多国家“出口下滑,债务扩大,经济持续下行等问题,甚至还一度出现货币大幅贬值和资本加速外流等现象”。毋庸讳言,“亚洲经济正处于今年来比较困难的时期。”


  尤其是亚洲国家在承受和抵御金融危机方面存在较大的弱点,各国的货币政策缺乏协调和一致,也是造成亚洲国家很容易成为金融动荡的受害者的主要原因。


  在上个世纪留给世界深刻记忆的除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四小龙和中国龙之外,就是在短短十年内连续发生两次的金融危机,重创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信心。这其中的教训就是亚洲缺乏一个可以“协调,沟通和合作”的交流平台,及时有效的和各国央行保持密切政策沟通,错失最佳救助时机,相关的政策未能及时推出,使得相关国家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缺乏警惕,危机发生后缺乏有效措施,给相关国家金融造成巨大损失。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可以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出现困难的时候,有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采取了单方面的有利于自己的金融政策,如有的国家除了大幅执行货币宽松,在宽松政策之外,还实行了负利率,目的是促进本国产业出口,却增加了对其它域内国家货币的压力。不久前在东盟某小国发生的货币贬值,几乎造成该国经济混乱。其原因之一,和亚洲国家缺少一个协调沟通的机构,形成各国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不利于各国央行之间就重大金融事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联络。上个世纪在亚洲地区连续发生两次金融危机,就是被国际金融大鳄们钻了亚洲各个央行之间没有一个“日常”合作机构的空子,才得以兴风作浪。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可以把不同国家采取的金融政策的“外溢效应”降到最低。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应采取更多的了增长友好型政策”。因为近来恰恰有的国家采取的增长政策对其它国家而言不是那么友好,甚至有明显的排斥,歧视其它国家的嫌疑,例如人们热议的TPP显然是有意排挤中国,歧视中国的含义。这种短视,狭隘,小气的合作模式是有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的。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是为了亚洲的未来,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亚洲国家。李克强总理特意指出:“亚洲的振兴,不能有人掉队”。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没有一个完整有力的机构来协调各国央行的政策措施和方针,不能保证亚洲各国都能够在未来的金融动荡中安然无恙。对中国而言,随着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度加快。在“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中国企业正活跃在亚洲各个国家;澜湄机制的成立和运作,使地区性合作更加具有活力。如何协调相关国家的金融政策,包括如何有效运用人民币作为未来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需要亚洲各国央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支持。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亚开行”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但是这两个银行是专业性、目的性、项目性银行,无法承担和履行类似“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所赋予的职能职责。


  所以,“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的设立是符合亚洲各国的经济安全需要,也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不能代表各国政府发号施令,只是一个纯民间机构,但是它应该有足够的权威给亚洲各国金融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咨询和指导”服务。该协会应当充分体现“包容性”,邀请来自美国,欧洲等富有金融管理经验的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使其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最大的兼容性,保证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是对世界金融秩序重建的有利保证。如果市场需要,“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可以升格为“亚洲中央银行”,则可以更加有效地协调、关注,支持真正意义上的“亚洲一体化”,让亚洲各国“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