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0 作者: 张敬伟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在中国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这是中国的优势,但也让本是消费狂欢的“春节黄金周”成了泡影。大多数省份企业复工时间是2月10日,也增加了企业困难。一些企业在春节延迟期间发出的焦虑值得关注。但中国在疫情面前表现出来的防疫为本、尊重生命的大国责任,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大型防疫医院的快速完工,更显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实力。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7日《侨报》。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在中国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这是中国的优势,但也让本是消费狂欢的“春节黄金周”成了泡影。大多数省份企业复工时间是2月10日,也增加了企业困难。一些企业在春节延迟期间发出的焦虑值得关注。但中国在疫情面前表现出来的防疫为本、尊重生命的大国责任,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大型防疫医院的快速完工,更显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实力。
然而,疫情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市场压力,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将被疫情拖累,全球市场愿景也会受到影响。
疫情或拉低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但能够做到风险可控。
首先,2003年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作参考。当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为11.1%,第二季度为9.1%,降了2个百分点。但是随后的第三、四季度增幅增至10%,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0.04%,比2002年的9.1%还高出了0.94个百分点。当年非典肆虐的时间是2002年11月到2003年7月,虽然感染人数较之今年疫情要少,但非典死亡率超过9.6%。今年疫情特点是感染率较高但毒性较弱,因此死亡率相对较低。目前,疫情主要集中在湖北武汉黄石等地,其他地方新增疑似和确诊病例减少,专家预计疫情拐点来临。因此,乐观预期疫情第一季度可得控制,悲观一些是到第二季度。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约是0.2%-0.4%之间。
当然,2020年的中国经济结构和当时比发生了根本变化。2003年中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人均GDP只有1200美元左右,刚刚过了低收入国家的门槛。如今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GDP总量近百万亿元,人均GDP也超过1万美元。非典时期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低于第二产业占比,但是2019年第三产业的GDP占比上升至54%,高于第二产业的39%。加之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疫情对第三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基于高质量发展和“六稳”需要,疫情之下的中国需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预期(譬如6%左右)。
其次,疫情长短是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如果疫情第一季度结束,疫情影响最小。虽然失去春节消费额大幅降低,但是疫情也会消化掉一些积累的库存,还是增加口罩、医用防护品的生产量。加之疫情结束后的生产能力加速提升,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最低。如果疫情持续到第二季度,比照2003年的非典疫情,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也会疾步赶上来。如果疫情延伸到三季度或迁延至全年,将会严重拉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过,从目前的疫情防治情况以及远高于17年前的社会治理情况看,疫情带来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风险可控的。
其三,外部市场风险值得警惕。此番中国应对疫情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但是考虑到其他防控能力较弱国家和地区的实际,该组织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可是,美国第一个将中国旅行警告提高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级别。不仅带来追随效应(澳大利亚紧随其后),而且还会引发市场恐慌。加之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称中国疫情有利于制造业回流,被舆论场视为吃“人血馒头”。虽然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中美博弈还在继续。当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美国将会利用包括疫情在内的一切手段施压中国。本次疫情和2003年非典疫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除了应对疫情,还要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西方世界的杂音。
这将带来两大风险。一是美国利用PHEIC变本加厉,在对华提高旅行警告的同时继续实施对华贸易限制,将会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紊乱。毕竟中美两国不仅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还是全球前两位的贸易大国。二是引发全球焦虑,拉低全球市场信心,不仅拉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也会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陷入低迷。
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国已经行动起来。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通知,提出三十项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央行也加大了逆周期调控力度。2月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波基于疫情的“放水”将带来“降息”效果,LPR也有望下降,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度过疫情难关,恢复市场信息。央行虽然不会“大水漫灌”但在非常时期充分释放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效应,自是应有之义。此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会跟进,减税降费政策也可能会适度微调。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因此,全球对中国经济增长异常敏感甚至特别依赖,中国经济维持在合理区间(6%-6.5%)也能消解全球市场的焦虑,客观上也给中国增加了压力。疫情是坏事,但也给中国缓压,毕竟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再有太高预期,在此情势下中国经济反而能轻装上阵,按照自己的节奏高质量发展。
疫情也倒逼各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促进市场主体、社会个体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运行能力,实现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