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向松祚:忽视“根本”,创新将会乏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向松祚:忽视“根本”,创新将会乏力

发布时间:2015-05-08 作者: 向松祚 

在这个到处在谈转型升级,到处在谈“互联网+”,到处在谈创业创新的时代,其实有一系列问题更值得社会公众去思考:为什么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里清晰所述,全球经济有可能陷入到长期的低速增长,乃至停滞的深渊里去?为什么中国下行的压力还在持续加大?

  作者向松祚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刊于5月5日时代周报。


  在这个到处在谈转型升级,到处在谈“互联网+”,到处在谈创业创新的时代,其实有一系列问题更值得社会公众去思考:为什么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里清晰所述,全球经济有可能陷入到长期的低速增长,乃至停滞的深渊里去?为什么中国下行的压力还在持续加大?


  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全球经济会陷入这样令人失望的境地?我们今天奉行的诸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等战略,真的能让我们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稳定的抓手吗?就当前世界经济的危机而言,全世界大多数有识之士慢慢形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大致包括三个根本性的因素,这三个问题也在中国出现了苗头。


  “为什么相信货币万能?”


  第一是信用资源的两级分化。可以轻易取得信贷优势,可以从股市融资的,可以操纵虚拟衍生产品的,当然是富人、大公司,中小微型企业、普通个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的。信用资源分配严重的两级分化加重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两级分化,这两个两级分化加剧了真实收入分配和财富的两级分化。


  同时,收入分配和财富的两级分化是实体经济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常年研究宏观经济的樊纲教授曾提出,富人的消费倾向是相对较低的,而穷人是希望消费但没有钱消费的。可悲的是,我不认为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个非常明智的、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者能够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相对于中国有邓小平、西方有撒切尔的上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本国经济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并因之进行改革。但是,今天的领导人大多信奉货币万能,经济不行的时候就发货币,但宽松货币的政策有什么直接后果?就是虚拟经济的恶性膨胀。


  今天中国呢?今天中国的股票市场正在进行一场盛宴,正欢呼最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发了大财。可是如果股市本身能够创造财富,能够让所有人都富裕、发达起来,我们还要干其他的活干什么?为什么要相信这种虚拟经济?为什么要相信货币万能主义?这个是全球经济面临的第一个大麻烦。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制度的僵化。欧洲经济不行,日本经济不行,美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行呢?就是因为制度的僵化。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所著的《国家兴衰之谜》和中国古代《易经》都讲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一个社会制度会在刚开始运行得很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陷入僵化、陷入停滞。实际上今天全球经济衰退停滞,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流动性、机会平等、教育平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掉了。如果没有伟大的改革、没有伟大的领导人来推动,任由整个既得利益集团固化社会格局,全球的经济不可能是有希望的。


  第三,我们要反思技术的经济性、社会性、公正性、公平性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技术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互联网能够解决核心的经济问题吗?我承认互联网是人类伟大的一次技术变革,但也有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我们不能忽视下面的事实,一些国家诸如美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和信息产业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全要素劳动生产力在过去40年一直在下降,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收入不增反降,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我们是不是该严肃思考“互联网+”战略背后的哲学基础和人文基础?技术能否创造真实的财富,能否解决困扰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寻求经济发展抓手时所必须思考的。反观工业素质过硬的德国,则一直在靠工程技术的教育。德国人不搞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和虚拟经济非常反感,并把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形式称为“赌场资本主义”。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认为当今中国,要特别留意下面的三个政策问题。


  失去根本的重视,创新将会乏力


  如何解决虚拟经济恶性膨胀的问题?我们的货币政策必须非常小心。根据我在银行工作的经验,现在金融资源的分配极其不合理。大企业、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体系本身占有过多的信用资源,而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小微型企业占有的信用资源非常有限,这就反映了信贷资源配置两极分化问题。


  据我了解,在中国的一些省份,农村地区许多乡镇少则五六千人,多则十万人,有些居然连一个金融机构都没有。大银行专注服务城市和大企业、国有企业,行吗?我们必须大力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就此问题,互联网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和边缘地区的融资困境问题不解决,虚拟经济会毁掉很多行业。


  如何解决社会制度僵化问题?中国必须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系统扎实贯彻公平原则。教育工作反映出的制度僵化问题,会在本质层面制约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是造成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分化乃至经济发展停止的根本因素。前不久法国年轻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写的《21世纪资本论》,也提出了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僵化。


  最后一点是怎么解决技术性的问题?我认为政府要十分慎重小心,不要轻易提出一个技术的战略,要“把根留住”。从我简单的观察来看,今天的很多创新,80%甚至90%是取巧,但真正的创新必须来自于“根”上,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来构思产业升级换代,构思中国经济的未来。现在有很多公司只要沾上互联网就身价百倍,做餐饮的沾上互联网马上就一飞冲天。可是他们都有核心技术和真正的技术创新吗?


  更重要的是,如果失去了这个根,失去了对最根本性东西的重视,所有的创新将会疲弱乏力,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路。


  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来说,货币政策、制度僵化问题和对技术的态度这三方面是最为根本的。


  本文系向松祚在第二届“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上的发言,有所删改,由张珂整理成文(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