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0 作者: 张敬伟
中国电影票房逐年提升,2017年中国票房首超北美票房,2018年仅次于北美票房(609亿亿元)。电影是文化产品,也有产业意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中国电影靠独特的中国文化视角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尊重。中国电影在票房逐涨的商业范围下,坚守文化内核,不被资本异化侵袭,正是中国电影单价戛纳电影节的意义。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5月18日美国《侨报》。
戛纳电影节法国当地时间14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开幕。戛纳一如既往,劲吹中国风。
1993年,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擒获金棕榈大奖,这也是华语电影唯一荣获金棕榈奖的电影。加之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也在威尼斯和柏林两大欧洲国际电影节拿过“金狮”和“金熊”大奖,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宛然成为中古电影人的福地。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和电影人依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 继去年贾樟柯携《江湖儿女》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之后,今年中国导演刁亦男执导的新作《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主竞赛单元,将与其他20部入围影片一起角逐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另一方面,中国各路明星--无论是一线抑或过气明星,乃至一些网红,也都希望蹭一下戛纳红毯的,以便在戛纳留下点热度,增加媒体的曝光度。今年走戛纳红毯的中国明星,能让法国和欧洲媒体记住的除了巩俐,估计也没有多少人。
戛纳红毯秀在中国已经成为过气明星和新秀网红博流量的娱乐产业。某些电商网站甚至开出了戛纳红毯秀的明码标价。譬如13000欧元(10万亿)就能买上贵宾位--官方礼宾车到红毯+摄影师+化妆师...戛纳红毯秀,看来也摆脱不了娱乐附加的资本游戏。从戛纳主办方而言,这无可厚非,娱乐和市场结缘,也是当地文化产业的一大看点,更是为戛纳经济发展提供了助益。电影节让戛纳成为全欧最著名的旅游城市,过去十年间酒店投资超过9亿欧元,每次电影节为戛纳的创收约为2亿欧元左右。
富起来的中国人游遍全球,财力更雄厚的明星们自然不会放弃戛纳亮相的机会。正如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成为吸引各路中国音乐人“镀金”的场所。从市场立场和资本角度言,中国明星或音乐人在戛纳和维也纳的“秀”并无多少问题。毕竟,资本和娱乐的结合,本身就充溢着功利、浮华意味。因此,评价戛纳红毯秀上的中国明星--哪怕是通过奇装异服和故意摔倒博眼球者,只要不违反当地法律,国人也不必报以道德主义的苛责。
戛纳靠电影节盘活当地旅游、文化市场,充满铜臭味的戛纳一点都不尴尬,花钱买秀走红毯的中国各路明星自然也不丢人。若无中国明星红毯秀的中国明星,戛纳也许少了一些中国风景,也少了一些收入。果如此,这才是真的尴尬。
尽管如此,中国风劲刮戛纳,也不能只是浮华之风。这里毕竟是电影节主办地,有电影作品拿到戛纳展映,让中国影人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与尊重才契合电影节的主旋律。否则,红毯一走百媚生,只是稍纵即逝的繁华一梦,至多只能带来娱乐添油加醋的喧嚣。电影节,要有电影作品,即使轮不到主竞赛单元,在其他单元参与竞争也行。明星新秀或者网红们,即使有小成本乃至网络电影让当地媒体关注,也要比光走红毯露脸博流量更有意义。
中国电影和明星热衷戛纳红毯秀,并非是因为中国钱多人傻,而是因为中国电影曾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留下的好印象。张艺谋、李安、陈凯歌、王全安、贾樟柯们这些中国(华人导演),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多次擒得“金”奖,这让欧洲三大电影节高看中国电影(人)一眼。但是这种尊重不能被滥用,也不能庸俗化。明星们没有作品只靠红毯秀,固然会给主办城市带来收益,但对中国电影无益。甚至,一些明星过度的炒作会伤害中国电影的形象。
中国电影票房逐年提升,2017年中国票房首超北美票房,2018年仅次于北美票房(609亿亿元)。电影是文化产品,也有产业意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中国电影靠独特的中国文化视角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尊重。中国电影在票房逐涨的商业范围下,坚守文化内核,不被资本异化侵袭,正是中国电影单价戛纳电影节的意义。
戛纳可以物质,明星可以浮华,电影却要有文化。(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