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0 作者: 刘志勤
“杞人忧天”说的是1500年前在河南杞县有人因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中国历史上多本著作都有该故事的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如何重视防止未知危险的事情发生。在《列子》、《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籍中均反复记录在册。因为这个传说蕴含着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忧国忧民、心系民众安危、造福于民的情怀,所以在2014年12月被吸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最为宝贵的文化精髓之一。我们称之为“杞氏风险管理”模式。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月20日环球网。
中国人应当是世界上最早具有“风险”和“忧患”意识的文化,并有效实行在国家治理过程中。
“杞人忧天”在中国是脍炙人口的成语,一度被讥笑讽刺为胆小怕事的典型。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杞人忧天”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风险防范”理念的体现,是最有效,可靠的规避危险的措施。
“杞人忧天”说的是1500年前在河南杞县有人因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中国历史上多本著作都有该故事的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如何重视防止未知危险的事情发生。在《列子》、《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籍中均反复记录在册。因为这个传说蕴含着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忧国忧民、心系民众安危、造福于民的情怀,所以在2014年12月被吸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最为宝贵的文化精髓之一。我们称之为“杞氏风险管理”模式。
“杞人忧天”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进入新年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多变不稳定的阶段。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先进经济体的表现差强人意,没有出现市场期待的积极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一枝独秀,在寒冬中像“腊梅”一样引人关注。近期中国出台多种政策,加强市场管理,力争在今年能有一个好的表现。
人们特别关注中国股市的发展,因为它的健康与否已经不只是影响到中国能否取得资本市场繁荣,而且对世界股市的影响已经与日俱增。中国在世界资本市场上已经拥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打喷嚏,世界感冒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市场风险防范体制,成为世界的共同愿望。
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特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入“杞人忧天”的“杞氏管理”意识:即把最坏的可能性估计充足,从而制定出严密的防范措施。就中国股市发展变化而言,我们的各项监管政策,法令和监管措施可能是世界上最严密和完整的体系之一,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防范住“各种意外”的发生呢?“意外事故”为什么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意想不到的时间爆发呢?这就给我们的监管部门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事先必须知道那些“万一”是什么,何时会出现,后果多严重,继而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会更加有效。
所以,我们必须把“防止万一”作为我们的监管重点,在股票市场建立起中国式的“杞氏网”,时刻关注“天塌”的威胁,我们做到了“防止万一”,就能够实现“万无一失”。
有关部门在谈到中国股市波动时承认“监管有漏洞,监管不适应,监管不得力”,这是实话。如果我们加强“杞人忧天”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监管肯定可以做到“疏而不漏”。
在中国古代智慧中,“杞人忧天”和“亡羊补牢”始终是一对亲密兄弟。前者重视未雨绸缪,预防在先;后者则重视吃堑长智,补漏拾遗。但是,更多的管理者比较喜欢和适应“亡羊补牢”式管理模式,因为这是“马后炮”管理,事实上,“亡羊补牢”的风险控制虽然有一时之功,却无长效之力,所以在现代管理学中常常被使用,却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风险,相反会助长懒人和推责的副作用。
而“杞氏”风险管理则是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和反复推断的基础上推出的理论。它不是无理由,无根据的危言耸听,大惊小怪,或故意用来吓唬市场,吓唬投资者,它应当是处理市场冷热的“清醒剂”,它比“亡羊补牢”对市场的挽救作用更加有效。
在现代经济管理学中引入“杞氏风险管理”理论极为必要和重要。中国在这一方面可以为世界经济管理作出特别贡献。“亚投行”的顺利开张,国际上充满期待。我们不能把项目,资金风险局限于“亡羊补牢”、“下不为例”上,而是要建立完善的“杞人安全网”,从最坏、最差、最不可能的地方着手,管理好亚洲和世界人民对“亚投行”的期望。我们在落实“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中,把风险、危险和困难想到“极致”,我们就能够无所畏惧地前行。(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