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张敬伟:第一家庭内讧影响新加坡形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张敬伟:第一家庭内讧影响新加坡形象

发布时间:2017-06-19 作者: 张敬伟 

多少年来,新加坡反对党和国际社会都对新加坡有“家天下”的质疑。由于李光耀的光环笼罩,以及新加坡积累的软硬实力,新加坡给世人的印象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第一家庭”的内讧,开始让人觉得新加坡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好。起码,经此内讧,李光耀的形象打了折扣,而且第三代执政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再存在。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18日中国网。


  新加坡“第一家庭”的内斗引发关注。新加坡还是以前的那个新加坡吗?


  还要从李光耀说起。李光耀是东南亚、大中华圈和全球范围内颇有威望的政治家,其在世时长子李显龙就任总理多年。按照新加坡的政治生态,后李光耀时代或会发生政治催化效应,但李氏家族内部不会发生内讧。现实却是,人民行动党的政权基础没有动摇,但是“第一家庭”却发生内讧了。

  乱因所来,说白了是基于李光耀的遗嘱和遗产。看上去似乎和普通家庭的纠纷有些相似,其实不然。李显龙和弟妹——李显扬和李玮玲争执的焦点不是为了实质性的遗产,而是对于李光耀故居的存废。李显扬和李玮玲认为根据李光耀的遗嘱,要么拆除要么不对外开放。但是李显龙要把故居留下来,以此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因而,李显扬和李玮玲各自在社交媒体集中向他们的大哥开火,称其滥用职权、消费父亲政治遗产,强调对李显龙失去了信心。更具爆炸性的是,李显扬和李玮玲称李显龙要将自己的儿子李鸿毅培养成为新加坡的接班人。

  李家第三代也陷入了家族内战。在被叔叔姑姑爆料后,李鸿毅也在社交媒体反击,称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李显扬之子李绳武则指责伯父逼迫自己的父母离开新加坡。

  新加坡第一家庭形成“二对一”的手足相残,除了让其父李光耀难以安息,也是新加坡在世界上的良好声誉受损。虽然说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李家的事毕竟不是“家事”。家丑外扬,自然会在这个城市国家引发公众非议,影响李显龙的公职声誉。作为世界上精准公共管理的典范,“第一家庭”的内讧,也许会让世人看到新加坡公共治理的另一面。

  多少年来,新加坡反对党和国际社会都对新加坡有“家天下”的质疑。由于李光耀的光环笼罩,以及新加坡积累的软硬实力,新加坡给世人的印象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第一家庭”的内讧,开始让人觉得新加坡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好。起码,经此内讧,李光耀的形象打了折扣,而且第三代执政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再存在。

  作为华人移民,这种尴尬似乎也验证了来自中国的醒世恒言——富不过三代。的确,虽然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治理完全借鉴西方,包括英语也是官方语言。但是作为华人,其执政思维和权力传承,带有显然的儒教文化特征。他重视家族观念,培养长子李显龙成为新加坡总理,即可看出李光耀先生的浓浓的东方(中华)思维内核。但是他也犯了重视治国忽略齐家的错误。否则,也就不会有“第一家庭”兄弟(妹)相争。

  作为家中长子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自然掌握更多资源和优势。李显扬和李玮玲二人要么向大哥屈服,要么只能离开新加坡。但须指出的是,李显龙的强势靠的是老大和权力的威严,但也有损长兄名声和权力声望,其治下的新加坡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弱势一方反而会赢的更多新加坡人和国际社会的同情。但不管怎样,李家内讧伤得不仅是手足情,也带来持久的家国怨。

  新加坡的李家内讧其实有必然逻辑。一是如前所述,李光耀先生的强人治政和华人身份,决定了其声誉越隆,其后代执政的压力越大。在此政治逻辑下,李家第二代不管是谁执政,都会遮蔽在其父的阴影之下。而且,即使李家没有内讧,也会有外部因素的扰乱和滋扰。二是李显龙时代对内政外交的掌控能力远不如李光耀。如果说李光耀在中美、中日、两岸之间能够很好地做到战略平衡。但是李显龙支持美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立场,使得中新关系不断发生龃龉,导致了新加坡装甲车在香港被扣事件。这也意味着,李显龙无法复制乃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大国平衡外交,或者说无法再以小国撬动大国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内政层面,新加坡经济增长低迷,也面临着政治民主化的更多诉求。李家内讧,让执政党内部和反对党看到了倒戈李家的机会,这样意味着新加坡不可能有第三代执政。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