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6 作者: 刘瑞
道路先行,交通先行,通关终究是道路通行问题,京津冀一体化要通过道路先行来打开局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北京机场通关为例,北京一年的客流量是7千万人次,天津机场的流量肯定没有这么多。如果能把分解一部分的客流量到天津机场的话,北京的机场压力就明显减轻了。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先从通关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刘瑞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刊于2014年5月15日央广网财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从今年7月1日开始,海关总署将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10月份前后,扩大到石家庄海关,实现在京津冀海关的全面推开。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今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绝对是个热词,但是前一段时间,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讨论基本都集中在“谁是副中心”,海关总署的这个方案可以说让京津冀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们首先想问您,京津冀一体化为什么从通关入手?
刘瑞:因为道路先行,交通先行,通关终究是道路通行问题,京津冀一体化要通过道路先行来打开局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北京机场通关为例,北京一年的客流量是7千万人次,天津机场的流量肯定没有这么多。如果能把分解一部分的客流量到天津机场的话,北京的机场压力就明显减轻了。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先从通关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经济之声: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从通关开始使这一块的门槛最低,实现的难度最小?
刘瑞:通关一体化可以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便利,便利了出行,便利了货物的运输。第二是节省了流通成本,就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运输的计算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路径。第三是促进了整个其他领域的一体化,通关以后就要求有铁路网、交通运输网的建设还有其他的标准化的等等,它就促进了其他一体化的推进。
经济之声:这次改革将通过建设一个中心,搭建四个平台,实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的一体化作业。一个中心指的就是区域通关中心,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把原先各自独立的通关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形成区域联动的通关中心。四个平台,就是统一申报平台、统一风险防控平台、统一专业审单、统一现场作业。您认为,这样的通关一体化意味着什么?能够给京津冀地区企业、个人带来什么样的便利?
刘瑞:这个设想应该还是很系统的,很全面的。如果通过海关这一关能解决,从进出口货物就提供了一个便捷和节省成本,个人通关也带来了便利。从产业布局的角度,首先是临空经济的发展,当然还有港口,一个临空经济,一个临港经济首先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因为它是直接从港口的便利和机场的便利开始的,随之带来的就是物流产业,还有服务业,还有商贸其他旅游方面等等一系列的改变。很重要的就是把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拉近了,把它们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待加强。
经济之声:未来京津冀全面的一体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呢?
刘瑞:全面一体化,就是把整个京津冀做成一个经济有机体,做成一个所谓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它都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原来是一点上的发展,但这个点到一定饱和度后,它必须向周围扩散,扩散后就要把周围的经济各方面都要结在一体,这样的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现在走京津冀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顺应了很多发达国家的首都经济圈的路子。(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