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20 作者: 周升业
如果某一时期内货币集中投放过大或是累加过多,宜于调整法定存准率;由此在短时期内收缩货币量,以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在物价升涨已经较高,而利率仍处于严重负利率状态时,宜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以发挥其调节资金需求的作用。至于公开市场则是经常运用,熨平市场资金短期波动。
一、央行“三大法宝”的配合运用
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而由于我国票据流通规模相对较小,对票据贴现融资需求也相对较低,中国经常使用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外,多以存贷款基准利率替代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那部分资金,商业银行本身不得运用。其作用在于冻结部分资金,直接紧缩该部分货币供应量,并限制了商业银行运用这部分存款派生更多存款的能力。
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进行的规定和调整。调升存贷款利率,是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来抑制市场资金需求的。与法定准备金率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为同一政策目标效力。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资金市场买卖、回购国债、发行票据等业务操作,来吞吐市场资金,以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在我国,中央银行主要是运用发行央行票据业务来操作此类票据。其特点是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因时、因势发行不同期限、不同数量、不同利率水平的央票。这不仅可调节市场资金供求量,而且有助调节、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近些年来国际收支呈巨额贸易顺差,形成大量外汇储备。实行结售汇制又要相应被动发行大量人民币,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猛增。因此根据一定时期内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相应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市场货币量以对冲因外汇储备增加而投放的货币。这种运作见效快,且易于调控。货币政策的“法宝”在运用中,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内在关系,需要加以配合运用。这是货币供给、银行资金收支、市场资金流动及利率变动间的内在关联性所决定的,需要运用利率手段进一步调控。
二、有效运用利率手段的条件和好处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由市场资金状况决定,反之可调节市场资金供求:一方面促进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则可抑制需求。利率水平必须能反映资金的实际价格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确定存贷款基准利率更需要参照物价上涨程度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使之能反映出资金实际价格水平。否则,资金供方不仅收益下降,更要蒙受货币贬值的损失,而资金需方利用成本过低而滥用资金。
运用利率手段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首先是配合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更有效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关系,达到政策预期目标。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直接从供给角度收缩资金供给量;而调节利率,则从需求角度去抑制资金需求,使资金供求建立新的平衡。
其次为商业银行运营创造良好环境。恰当的利率基准水平可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存款资源,同时有利促进银行开拓业务,创新产品,银行体系资金与体系外的市场资金可以顺利流动,可以活跃金融市场。
最后,运用利率调节市场资金供求,达到相对平衡,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使资金拆借和债券交易得以顺利进行。
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不能盲目,在运作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调升利率水平会加重那些经济发展需要而利润微薄的企业成本,因此应予以优惠贷款支持。
第二,如果调升利率拉大了与国外利率的利差会刺激外国游资流入,相应增加货币供应压力,这需要调整外汇管理策略。
第三,如果某一时期内货币集中投放过大或是累加过多,宜于调整法定存准率;由此在短时期内收缩货币量,以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在物价升涨已经较高,而利率仍处于严重负利率状态时,宜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以发挥其调节资金需求的作用。至于公开市场则是经常运用,熨平市场资金短期波动。(来源:和讯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周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