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安全体系的可变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安全体系的可变性

发布时间:2015-02-10 作者: 人大重阳 

哈萨克斯坦文化有是东西方文化的交织影响,这也形成了国家对外战略的特点,即带有"西方理性标准元素的亚洲区域主义标准"。理解哈萨克斯坦在亚洲安全进程中对国家一体化道路所做出的实际贡献,有助于评价欧亚安全模式的规模和意义。

 

  编者按:本文摘编自《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蓝皮书2014-2015》 ,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编。该书汇集了12个丝路沿线主要国家的高层与智库对丝路的观点,主题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难点与障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各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未来。是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可多得的重要瑰宝。本文原作者为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博士艾丽娜拉拜纳扎洛娃。


  亚洲成为"欧安"组织重要行动方向


  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亚洲甚至亚太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不断增强。主要强国的利益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表明,亚洲国家的发展战略、外交理念取得了极大成功。


  在目前复杂的国家环境下,哈萨克斯坦的对外政策正在经受考验,须要进一步完善。


  哈萨克斯坦文化有是东西方文化的交织影响,这也形成了国家对外战略的特点,即带有"西方理性标准元素的亚洲区域主义标准"。理解哈萨克斯坦在亚洲安全进程中对国家一体化道路所做出的实际贡献,有助于评价欧亚安全模式的规模和意义。


  2010年哈萨克斯坦任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期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组织在国际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主张,"欧安"组织的11个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亚洲,使得亚洲成为"欧安"组织的一个重要行动方向。


  上合组织和亚信会议作为增加欧亚国家在亚太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其框架下各国进一步合作的潜力在增加。上海合作组织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开始从以"上海精神"为基础的安全问题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现阶段,亚太地区是大型的地缘政治体系轴心,该地区各国发展水平不同,但可以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相互影响的整体机制。在此情况下,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政策必须重视该地区政治和经济利益。


  因此,调整与亚太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关系,对哈萨克斯坦来说是对外政策中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哈萨克斯坦外交政策较为保守,使得其调整与亚太国家关系的任务变得异常迫切。哈萨克斯坦应充分利用所有机会改善与亚太地区所有机构的关系,加强与该区域国家的双边联系。


  目前,亚太地区正在建立一种新的安全模式,该模式"通过完善体制建设和扩大参与方来维护区域和平",同时减少大国间冲突。


  中国崛起为区域合作带来新契机


  多年来影响亚太地区稳定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能够制定安全领域规则的区域组织,但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迅速崛起为区域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亚太地区的形势特点在于存在多个平行发展的"一体化"项目。事实上,一方面,该地区最有分量的政治角色--美国、中国和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不同的"一体化"。而在美国影响力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建立逐渐转移至地方的实力中心,如中国。


  尽管双边合作尚未完全实现,主要原因有缺乏连接偏远地区的交通路线,但哈萨克斯坦对亚洲各国的合作前景看好,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着共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共处亚洲空间。保证亚洲的安全应该成为该地区每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出于对本国在该地区利益的考虑,哈萨克斯坦制定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要注意的是,在政治层面上,该地区其他国家与哈萨克斯坦间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分歧,这一点为双方在其他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开辟了道路。哈萨克斯坦与亚太国家在国际政治等基本问题的立场,以及对在安全保障领域机构的工作方式的看法相似,这使得哈国和亚太国家进一步联合变得更加可行。哈萨克斯坦和多数亚洲国家均支持国际多极化体系,不支持绕过联合国安理会的单方面军事行动,以及对待基本的民主和人权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


  因此,亚洲安全架构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将哈萨克斯坦与各国的多边联系提升到更高水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合作的框架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在关键经济领域建立合资企业,特别是有色金属的勘探和开采行业,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现代化:考虑电子科技等先进技术的发展;


  发展通信业;


  发展航空体系:增加通往亚太国家的航线,与亚太国家加强空中往来;


  开展节能减排、生态和环保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研能力:在与亚太国家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制定专业的研究计划,增加哈萨克斯坦科研机构、智库等参与亚太地区相关机构对话;


  策划与亚太国家合作的适当方案,深化哈萨克斯坦在亚洲地区的活动;


  安全空间在功能意义上可能包括几个用经典区域定义准则(文化认同性和经济合作程度)定义的相邻的、互相没有联系的次区域。在此背景下,亚信会议的进程将成为亚洲最有前景的全面的安全体系模式之一。


  以"开放"的区域主义为基础的协作形式有利于此类组织在保持横向联系下独立发展,该联系可保障区域安全。分析亚信会议的活动状态,可以确信其在亚洲的安全保障作用。目前,亚信会议可以与东盟地区安全论坛的活动相比较。东盟地区安全论坛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第二轨道",除东南亚外,还将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朝鲜、韩国、蒙古、新西兰、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斯里兰卡和美国联合进来。


  亚信会议被定位为预防性外交工具


  得益于亚信会议的努力,亚洲国家开始借鉴欧洲的安全机构和工作经验,这可以说是一项重要成就。由于召开亚信会议是以在亚洲建立类似欧安组织的目标为出发点,因此亚信会议希望结合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安全机构的最初推动力。


  多边机构,只有同时吸收亚洲和欧洲的经验,才能应对安全方面的威胁和挑战。亚信会议进一步的制度化演变,应提出大陆安全保障机制现代化的新形式,将多形式的对话平台与合作平台相联系,体现其在加强国家间信任方面的作用。巴基舍夫博士认为,由于亚洲地区的特点,亚信会议目前还谈不上其决议对所有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 从一开始,亚信会议就被定位为预防性外交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东盟地区安全论坛因不经常举行也引起外界的批评,然而,该论坛形成之后,这一平台就成为在建立信任方面多边对话的唯一形式,并覆盖了亚太地区的大部分国家。新生的东亚共同体峰会机制也参照其的运作方式。多边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克服出现的问题将有助于确定所实施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整合欧亚大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仍处于初始阶段。换句话说,亚洲价值观并不适用于该地区所有国家。需要将欧洲和亚洲的方法融合为国际机构的通用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开放型机构(亚信会议、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封闭的区域主义(集安组织)才能够同步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