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6 作者: 关照宇
长久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西方发达国家殖民统治,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然而在经济上却仍长期受制和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国际生产体系外围、全球产业链底端。究其原因,全球性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带来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难辞其咎。
作者关照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系助理研究员,刊于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走进世界视野,引发全球共鸣,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创举。与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带一路”由中国首倡,改写了国际关系演变的惯有轨迹,书写了国家互动的新逻辑与合作蓝图。
世界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中东战乱、英国“脱欧”、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圭臬等国际发展新形势,使我们隐约看到自二战以来建立的世界秩序面临崩塌的风险,这背后则体现了全球治理失灵。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危机”概念,全球治理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各国重视和关注。冷战期间,全球治理因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而“分而治之”。冷战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才开始成形,由于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机制系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国主导,冷战又因苏联垮台而告终结,全球治理“真空”随之由七国集团(G7)填补。而2008年金融危机大爆发,又使G7退后,G20登上了历史舞台。
冷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开始思考如何合力应对共同的安全威胁问题,如何共同维护和改善全球公地问题。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单凭自己的实力都无法化解和应对安全威胁,美国的“反恐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全球治理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有效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果治理思路陷入已有的治理模式之中,就无法解决当今面对的重大问题,结果只能导致治理赤字,使得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的世界因治理失灵而成为失败世界。现在世界出现了“规则滞后”现象。也就是说,全球性治理理念、原则和方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大量涌现,规则的供应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落后于实际需求。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各类措施的落实执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引领作用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高频词汇。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速,全球治理也会有更多的中国印记。
“一带一路”事关众多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关乎世界的未来。因此,“共同”两字始终贯穿其中,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享用发展成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原则。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广泛深入铺开,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方面,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思路值得重视。五年多来的实践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前瞻性、普惠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许多对全球化充满困惑的国家从中国的发展和倡议中得到启迪、看到希望。因为“一带一路”不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还将推动全球化进程及时调整方向,向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全球治理新思想,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务实之举,既有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又有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践根基,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建设是从无到有、从理念到行动、从高层倡议到分层落实、从双边合作到全球峰会、从一国倡议到进入联合国文件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五年多时间,“一带一路”在国内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基本制度构建工作已完成,为下一步更扎实地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合作,积极利用现有机制,并不断创新,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和跨区域合作,形成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层次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几乎已成为所有中外双边会谈、多边合作场合必谈的话题,也成为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阐释中必谈的内容。
十九大报告将“一带一路”倡议升级为“国际合作”,表明了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决心与耐心。“一带一路”首次写入党章,将国家意志上升为党的意志,更表明了中国对“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全面的能力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间、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有序推进海上合作、深化人文社会及其他领域交流合作。
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首先是以国家高层互访为引领,形成深化合作的第一推动力,进而广泛开展包括部门合作、地方合作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政府间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三层互动式国内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从中央的角度来看,通过高层引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形成了包括凝聚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各领域交流合作等一系列丰硕成果。2017年,中央高层出访了瑞士、芬兰、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等国际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270多项经贸等多领域合作文件。高峰论坛催化订单落地,促进相关企业业绩快速提升。2017年3月以来,中国企业连续新签一批大额海外订单,未来相关企业将进入业绩释放阶段,盈利空间继续拓宽。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该倡议。从最初的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扩展到澳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各个大洲,初步形成了覆盖亚、欧、非、拉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贸易格局。
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愿望
长久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西方发达国家殖民统治,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然而在经济上却仍长期受制和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国际生产体系外围、全球产业链底端。究其原因,全球性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带来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难辞其咎。
欠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体内部缺乏实现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在受西方文明影响开启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使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剩余受到了中心国家的挤占和攫取,外来的破坏性竞争也摧毁了欠发达国家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工业,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呈现出“富者愈富、贫者恒贫”的图景。
世界体系所揭示的“中心—边缘”模式其实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曾经在全球版图中占面积很小的大西洋两岸区域,充当着全球经济网络中唯一的“服务器”,世界其他地区都需要先与之发生经济联系,才能“接入”到全球。现如今,这一格局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的经济协调体系朝着多元层级架构方向发展,逐渐打破西方垄断规则制定权的局面。
在当下国际经济秩序转型期,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变量。世界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东方,中国声音得到了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在现代经济体系演进中的角色转变,也由此成为了当代国际经贸体系转型的一个缩影。中国正在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与资金优势,由点及面,不断扩大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体系内已与中心地区国家实现“并跑”,并且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在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考验下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建设的积极支持,以及与各国一道突破旧有体系下“支配—依附”关系对广大新兴国家束缚的决心。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中国已经以自身的发展证明了“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理论中,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距离并非是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正因为中国既经历过被这一体系侵略、排斥的历史,又经历过融入这一体系并实现自身发展的历程,作为当下推动“新全球化”和政治经济秩序合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才深知前进的方向应在何方,又将指向何处。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0多个,为当地增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扩大了市场、创造了就业,促进了世界发展,是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肯尼亚执政党总书记图朱感慨地说:“中国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它给非洲人民带来希望,让他们感到光明就在隧道的尽头。”
将进一步给世界带来改变
正如前文所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为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而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根据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未来将有多项举措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这些举措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
更加便利的世界。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目前全球有12亿人口生活在没有通电的地区,24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服务。经合组织也曾估算过,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这说明,目前的世界还不是很便利。而通过“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联通项目,能为这些国家解决很多刚需问题。而中国又是基础设施修建能力最好的国家,有改革开放积累的40年经验。2019年,从昆明乘高铁7小时就可直达曼谷,这种便利而舒适的出行体验将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
更加畅通的世界。未来中国丝路基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的基金会越来越多,也会与更多国家协商自由贸易协定。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缺乏资金支持,通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从缅甸到马来西亚,从巴基斯坦到俄罗斯,中国的投资给这些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未来,随着相关金融机构对沿线国家项目的支持,辐射面积也会继续扩大。同时,中国已于201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进程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也会提高,以后中国人不必走出国门,在家门口即可选购、代理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往来更加便利。
误解更少的世界。西方主导世界已经接近500年时间,然而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仍然充满不信任。因此,如何增加彼此间的信任,一直是国际社会热点话题。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民心相通一直备受关注,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上强调,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误解将越来越少,相信在20年或者30年后,等我们的下一代走出国门时,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与今天不同的世界。
努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中国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我们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如何实现“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型?
政府应该更加支持。目前,各部委、各省市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仍需不断加强。因此,要重视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高效有力的全国统筹协调机制,全面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可以推出“一带一路” 建设“正面清单”,引导各方认清“一带一路”建设方向,推动各级政府形成更为理性的政策预期。另一方面,还要推出“一带一路”建设“负面清单”,明确“一带一路”建设不可为的领域,充分激发各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应该更加配合。完善商务支撑体系,实现全面有效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缺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与国际化经营战略,不能很好利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也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迫切需要综合性的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因此,需要强化对投行、信托、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支撑。
民众应该更加自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外国人比中国人对“一带一路”更有信心。今后,无论是走出国门面对国际社会,还是在国内面对国际友人,民众都要满怀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人民理应携手世界,共塑改革开放新格局。(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