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9 作者: 张梦晨
当前“北京新发地”成为疫情新发生地,人们在心底非常难以接受“第二波”来袭的现实。然而,假如疫情不会那么快就“过去”,而是长期存在呢?又或许,面对很容易变异的病毒,疫苗的有效范围可能远不及想象?从各方面来看,世界抗疫已从“遭遇战”转为“持久战”,必须调整“战略”,全面评估应战之法。第六期“阳观大道”重点推荐!!由智库学者以视频方式传递思想,点评国内外前沿大事。本期点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学者张梦晨。
张梦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学者,本视频为人大重阳独家首发。
当前“北京新发地”成为疫情新发生地,人们在心底非常难以接受“第二波”来袭的现实。然而,假如疫情不会那么快就“过去”,而是长期存在呢?又或许,面对很容易变异的病毒,疫苗的有效范围可能远不及想象?从各方面来看,世界抗疫已从“遭遇战”转为“持久战”,必须调整“战略”,全面评估应战之法。
我们对世界抗疫五个月来的认识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是低估病毒的影响力: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许多人将“非典”作为参照物来预估新冠的影响力。然而两相比,无论是经济影响还是社会影响,新冠病毒已超过“非典”的1000倍,且还在恶化!就像之前人大重阳预测的三种递进的情境:区域危机级、世纪危害级和文明兴衰级。目前看来,世界已经进入第二种情境,且正在向着第三种发展。
误区二是高估了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作用。美国在201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全球防疫能力中排名第一,而中国仅排名第51。在美国,全民医疗卫生支出占GDP之比约达18%,医疗卫生行业打败了军火工业和高科技行业,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行业。而疫苗的研发却迟迟未见效果,与占比极不匹配。
误区三是对全球治理体系期待过高。在全球抗疫中,有着丰富资源、发达科技、强大影响力和软实力的超级大国美国,非但未起到带领世界各国共同抗疫的带头作用,反倒先后对中国、欧洲、甚至其盟友英国等爆发疫情的国家采取了停航、禁止入境等措施。打破了世界各国对美国全球治理能力的幻想。
面对疫情,我们要学会与病毒长期相处。由此我们应该提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来讲,人类几乎不可能消灭一种病毒,能做的只能是在尽量降低病毒对人类危害程度的情况下,让病毒变为普通疾病的历程尽量变短。就像2003年的SARS、2014 年的埃博拉等。
二是提升经济适应能力。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等严重影响了美国疫情防控的效果。反而在经济更加平等的国家,防疫效果明显要好。尤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把每个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了人们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
三是治理适应能力。在本次疫情中暴露了一些西方国家治理能力的短板。英国、瑞典等国家奉行“群体免疫”策略,造成疫情快速传播,死亡率高。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家虽然也积极应对,但是其国家治理方式阻碍了相关政策的落实,各党派都以本党利益优先,忽视了大众和国家利益,最终导致疫情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世界与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我相信,贸然“重新开放”等于二次传染。如果只强调经济而忽略了抗疫,那么国家将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病毒,而是社会发展中长期积压问题的一次大爆发,即使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西方也非常严重。西方社会长期积压的民粹主义、老龄化、收入不平等、种族矛盾、过度依赖货币数量等问题将这场疫情的危害系数放大了。就像这次疫情期间美国因黑人“弗洛伊德死亡”引发了大规模种族主义对抗,进一步恶化了疫情局势。我们应该以精准应对的办法解决重大微观问题,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