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24 作者: 丁刚
中国发生疫情后,各国的反应以及随后做出的防范决策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这都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根据自己的防疫能力作出的,我们不要太在乎别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特别是在援助问题上,更不应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区别对待。中国有的媒体依此来划分各国对华立场。
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采访整理任巍,审校杨清清, 刊于2月22日中国网。
中国发生疫情后,各国的反应以及随后做出的防范决策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这都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根据自己的防疫能力作出的,我们不要太在乎别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特别是在援助问题上,更不应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区别对待。中国有的媒体依此来划分各国对华立场。
武汉发生疫情之后,很多国家撤回了在湖北的侨民。这些外国人在过去若干年里,或是来中国工作、探亲,或是来学习,大多都参与了中国的发展,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人还为此作出了贡献。现在他们回国是迫不得已,疫情打断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的还感染了病毒。事情既然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湖北,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世界需要时间来全面认识中国
中国发生的疫情再一次给了世界一个观察和认识中国的机会。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难免会带有一些偏见,并受业已形成的惯性思维的影响,更会有人先入为主地下一个结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过才10年,世界需要时间来认识这个东方国家。
现在外部世界从这个窗口看到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中国景象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是处于急剧变化中的。我们需要看到,正是这种变化才会最终打破那些先入为主的看法,让世界对中国有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
外部世界对中国说三道四,发表各种议论,甚至还有人借此来证实他们的预期,这是很正常的。关注中国,其实也是在关注他们自身所处的全球发展环境。
一些中国人担心让外部世界看到中国的问题会不利于中国的形象,但是更全面的认识中国,包括认识中国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她的雄心壮志,才会理解中国会采取怎样的与世界相处之道。
这些天来,我们看到美国和西方有人利用类似的事件来攻击中国,落井下石,或者借此抬高自己,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优势。美国这些人这样做并不奇怪,也没超出我们的预料。对这些外部的关注或评头论足,有的时候我们大概也就只能听听而已,大可不必特别在意。
即使是从中国与美国这对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来看,最终的走向也将取决于两国各自怎样解决好自己内部的发展问题,包括对各自的治理体系的调整和改善。
不必与美国死磕、死怼,把精力放在解决好国内问题上来
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发展阶段,未来的主要挑战仍然是怎样解决好自己国内的问题。归根结底,中国的发展不是由外部世界怎么看中国决定的,而是由中国会怎样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前行而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治理体系能不能与时俱进,并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的能力。
武汉疫情的发生,以及此后的应对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我们对自身的客观认识,一直都是我们找到符合中国发展实践的解决方法的关键所在,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们仍然需要向国外学习借鉴,就像我们在当初改革并建立全国的防疫体系的时候,学习借鉴了美国的经验一样。但那样大规模地学习已经不再现实,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发展速度又极快,而且深受沉重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以防控疾病的体系为例,它既要适应中国总体的治理体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要满足一个正急速走向现代的超大型社会的需要。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找不到这样的经验。我们只能摸索着向前走,但行走的速度又不能太慢。这在考验着我们的体制与时俱进不断及时调整的能力。
中美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竞争的关系,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需要揭露美方一些人的阴招损招,但是,我们大可不必采取一种与美国死磕、死怼的态度。如果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并且通过改革不断增加治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走在前面。(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