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9 作者: 史志钦
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我们就开始和欧洲建立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从“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伙伴关系”,至今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十周年。如何总结进展与经验,怎样评估十年来的进程,怎么看当下中外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是中国学术界重要的话题。人大重阳就“一带一路”十周年主题开展了系列讲座,向全球讲述“一带一路”的进度。4月17日第三讲由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主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我们就开始和欧洲建立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从“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伙伴关系”,至今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本文字数约14209字,阅读需要15分钟。
我今天主要从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回顾与总结这个角度来与大家分享。我今天的演讲大概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欧洲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二是过去十年当中,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是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四是对未来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展望。
关于“一带一路”,我们沿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古代丝绸之路最早与欧洲有密切关系。就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而言,欧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01
欧洲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主要谈中欧共建“一带一路”,从概念上讲,有广义的欧洲和狭义的欧洲之分。广义的欧洲就是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中东欧国家;狭义的欧洲,现在一般讲欧盟。实际我们今天讲的中欧关系一般指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欧洲更多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
谈到中欧关系,首先我们要有个定性。研究欧洲的人都知道,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我们就开始和欧洲建立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从“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伙伴关系”,至今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大家经常用“三个两大”来形容中欧关系——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两大力量”指政治方面,中国和欧洲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有两个成员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大市场”侧重经济层面,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最大区域经济集团,双方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发祥地,中欧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两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从地理的角度讲,欧洲是补全“一带一路”发展图景的关键节点。古丝绸之路,起于长安,途径中亚、西亚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我们今天讲“一带一路”,在地域上进一步拓展,既包括陆上丝路,也包括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路,它的终点实际都会到达欧洲。
谈到“一带一路”,大家熟知的我们有个规划,叫“六大经济走廊”,围绕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波罗的海地区,直接连到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也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延伸到欧洲。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讲,欧洲有两个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这些都是与欧洲密切相关的。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在整个欧洲是重要的交汇点。
政治上来看,欧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关键的参与方。从2013年到现在,“一带一路”很多活动规划是与欧洲相关的。我们谈到中欧关系,大家熟知的,像今天这幅图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峰会,我们有时候简称“中东欧16+1合作机制”,这是2012年提出,早于“一带一路”概念提出。后来“一带一路”概念提出来之后,中东欧“16+1合作”,后来曾经一度叫“17+1”合作搞得如火如荼,当然这两年有一些变化,这是我们和中欧重要的合作平台。
这个合作平台出台以后,一开始一些欧盟国家也不太理解,后来慢慢接受这样的概念。我们知道,本身这16个国家当中就有欧盟11个成员国,欧盟的领导人也作为观察员参加我们“16+1”合作机制。我们说,这就是在中欧关系当中衍生和产生重要的合作平台,这也和“一带一路”有关系。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产生了许多平台,比如“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迄今为止召开了两届:第一届是2017年5月,第二届是2019年4月。从参加国来讲,第一届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当时有29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其中包括十余位欧洲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此后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样吸引大量来自欧洲国家政要的广泛参与。
从现实来看,我们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经常用“参与国”或“共建国”来谈及那些参与合作的国家。这有什么标准?一般来说,我们认可的一个标准是与中国签署了协议,也就是谅解备忘录或联合声明。截至2023年1月,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我们签署相关协议。在这100多个国家当中,与我们签署协议或声明的欧洲国家有27个,其中中东国家有十几个。除了中东欧国家参与以外,欧盟的一些成员国,比如希腊、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马耳他、意大利等,与我们签署谅解备忘录。希腊是比较早的,是第一个与我们签署协议的欧盟国家。2019年,中国和意大利签署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是G7成员国,和意大利签署政治意义更大一些。这是从政治上看,欧洲与我们的“一带一路”合作非常重要。
欧洲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一些重要贸易伙伴。我们知道,在双边贸易当中,从2004年以后欧盟长达十几年甚至将近二十年一直是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受疫情影响,在2021年中国曾经一度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2双边年贸易额达到8500亿欧元,但欧盟贸易赤字有4000欧元,这也是未来中欧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文化来看,作为中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我们知道古丝绸之路从西安(长安)到罗马,沿途好多文明的点,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就当前中欧关系而言,我们说中欧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2014年以后赋予了实质的内容,即中欧“四大伙伴”:一是和平的伙伴;二是增长的伙伴;三是改革的伙伴;四是文明的伙伴。通过中欧文化交流将东西方两大文明结合起来,树立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互学互鉴,共同繁荣的典范。这一点在2014年中国对欧政策白皮书当中也得以体现。
2014习近平主席对欧洲进行国事访问,应该说是第一个到访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也特别强调中欧之间文明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欢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好,就是从我们文明伙伴这个角度来讲中欧关系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中欧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过程中成绩卓著,很多文化中心建立起来,我后面会谈到相关内容。以上强调的是欧洲对于我们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02
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谈到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成就, 我也围绕着“一带一路”五个内容给大家做个回顾。
(一)政策沟通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欧洲国家相继签署一系列谅解备忘录,并且建立相应的协调、合作机制,我们说在中欧之间的政策沟通应该是非常畅通的。其中包括坚持和完善已有的一些机制,比如说中欧领导人峰会机制、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机制、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后三个机制也被誉为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现在中欧也在探索新的机制,比如欧盟提出来将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搞“27+1”的对话机制,就是说中国与欧盟27国家的领导人举行高层对话。
从1998年开始,中欧之间每年有一次最高的领导人会议。去年应该是第23次,今年我们要举行第24次。每一届峰会当中,欧盟两个重要领导人,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都要参与,中国方面一般是国家主席、政府总理,此前受疫情影响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举行。此外,我们和一些欧盟成员国也建立起相应的政治磋商机制。从“一带一路”角度来看,在近些年的中欧峰会当中,我们高度重视怎么和欧洲相应的战略规划进行对接,比如2015年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的“容克计划”以及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提出的“全球门户”战略的对接。
这些年,我们在G20框架下也在加强政策协调,中方与欧方共同维护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在可持续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IMF成立韧性与可持续信托,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中国积极参加巴黎俱乐部,全面落实G20对贫困国家缓债的倡议和声明。
从签署备忘录角度讲,我们和欧盟25个国家签署了相关协议,既包括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整体协议或者备忘录,也包括某些领域的协议或者备忘录,以上是从政策沟通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二)设施联通
设施联通是中欧共建“一带一路”优先考虑的议题。“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五个方面,实际我们做研究的都知道,它的核心词是“联通——connectivity”,就是说要通起来。过去十年当中,中欧非常注重加强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促进跨区域的合作。除了政策沟通之外,设施联通也是很重要的议题。我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欧盟也有一些回应,比如2018年欧盟出台类似“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计划,2021年又提出来“全球门户”计划。从欧盟的“互联互通”计划到“全球门户”计划,都提出以基础设施为抓手,与“一带一路”有相似之处。虽然欧盟方面具有对冲我们“一带一路”含义,但我们始终抱着与其合作对接的诚意,希望在这些战略框架下实现合作共赢。
就设施联通而言,在港口、铁(公)路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首先是中欧港口合作,中国和欧洲著名的大港口,像荷兰的鹿特丹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以及大家熟知的希腊比雷挨夫斯港加强合作。去年年底舒尔茨访华时德国议会激烈辩论德国的汉堡港,也是我们合作的重要对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欧合作的典范,比雷埃夫斯港是地中海地区重要的港口,由于希腊经济方面的原因,港口设施相对落后,在欧洲缺乏竞争力。后来我们的中远COSCO投标,收购部分股权,接管相关经营权。现在,比雷埃夫斯港为希腊增加了数十亿欧元的财政收入,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从欧洲一个缺乏竞争力的破旧港口发展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港口之一。
中国在希腊基础设施的合作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合作。2019年在北京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当时我们邀请了希腊总统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并进行演讲。在拉斯卡里得斯基金会支持下在清华大学成立一个希腊研究项目(中心),我们会每年派教师和学生去希腊访学、交流。现在我们从研究古代希腊哲学、希腊文明到现在研究当代希腊。据我所知,现在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希腊拉斯卡里得斯基金会相互成立了研究中心,社科院欧洲所成立希腊研究中心,在希腊成立中国研究中心,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相互促进。
其次是中欧铁路建设。我们谈到“一带一路”合作,大家过去经常谈的是匈塞铁路。当前,匈塞铁路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到诺维萨德这条线已经开通。匈牙利的线路也在建设当中,还没有开通。早期因为涉及欧盟的标准,还不是特别顺畅,据说现在进入顺畅阶段。按照规划,下一步将开通中欧陆海快线,中欧陆海快线就是匈塞铁路向南的延长和升级,实际这就是和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整个打通,中途经过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一旦这条线打通以后,将来来自于中国的货物到地中海以后,经过比雷埃夫斯港,可以非常快捷地运输到欧洲相关的国家。之前我们也到塞尔维亚考察,当时我有一个朋友就从布达佩斯到贝尔格莱德见我们,300多公里的距离坐火车坐了将近9个小时,我们说匈塞铁路全面打通的话会将由9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这是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也是过去十年当中取得的成就。
(三)贸易畅通
我们说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中欧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释放了发展潜力。在中国工业化转型升级之后,国内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大的背景下,中国的市场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贸易的机会。
2月1日,X8151次中欧班列准备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新华社记者李一博 摄
中欧班列也是当我们谈到“一带一路”的一个成功的标志。国铁集团数据:2022年开行中欧班列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2013年中欧班列开通之后确实发挥了“战略大通道”的作用。从开通到现在,我们累计开通中欧班列达到6.5万次,通达欧洲25个国家,覆盖国内外上百个城市。
这是新疆阿拉山口的地图。我考察中欧班列始发点,几乎重要的城市都已开通中欧班列,蓉欧(成都-欧洲荷兰)、渝新欧(重庆-德国)、合新欧(合肥-德国)、厦新欧(厦门—德国),汉新欧(武汉—马德里),义新欧(义乌—伦敦),郑州到欧洲,以及苏满欧、沈满欧、湘欧、辽满欧、粤满欧等,几乎重要省份都开通了中欧班列。我们看到关于中欧班列开通的这些照片,实际上过去新闻报道当中都有,比如郑州-汉堡-巴黎,还有义乌-伦敦。
2018年从新疆西部到欧洲西部的“双西公路“贯通,到欧洲8000多公里,这样从欧洲西部到我们新亚欧大陆桥最东段连云港,行驶时间由45天可以缩短到10天,为贸易畅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资金融通
中欧在资金融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很大的成就。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商业银行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稳定、透明的资金支持,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欧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机制也逐步完善起来。
1.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们的亚投行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们知道,美国除自身反对之外,甚至反对欧洲国家加入,但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加入。首先是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后来英国和德国几乎同时加入;还有法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相继加入亚投行,这给很多观望的国家带来激励和勇气,纷纷也要加入。美国虽然干预,但没有成功。当然,我们和美国一些学者交流时,美国一些学者也认为,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当然,这是后话。
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国也加强了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合作,正式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一个成员。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欧盟下设的跨国机构,中国加大了与他们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力度。
3. 绿色金融合作。欧洲是绿色的旗手,特别重视绿色经济,这一届欧盟委员会一上台就提出所谓“绿色新政”。中欧在绿色金融合作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比如我们在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International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下面专设一个工作组,来推动IPSF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正式发布《可持续金融业共同分类目录》,发布中欧绿色分类标准。这样的平台、标准颁布以后,我们的建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德国的德意志银行都开始使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境外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合作。
中国与德国、法国等8家金融监管机构联合成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就气候、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交流。2022年,德意志银行、法国一家银行也纳入了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金融合作也不断地深化。
4. 中欧金融基础设、金融监管领域加强合作。2022年欧盟委员会宣布,中方银行间市场中央对手方监管框架与欧盟等效,为上海清算所申请成为欧盟境外中央对手方扫清障碍。上清所已经向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机构(ESMA)提检欧盟境外中央对手方(QCCP)认证申请。这些都是我们金融合作在进一步深化的一些表现。
5. 人民币离岸市场。欧洲已成为亚洲之外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我们人民币要国际化,在国外要建立离岸清算中心,欧洲一些主要城市成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法之间成立中法合作基金。
6. 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合作,中欧国际交易所2016年正式运营,大约150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中欧互社银行代表处,有些是之前设立的,有些是我们新开发的。
(五)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就是人文交流。中欧通过三大支柱,一是高级别的政治战略对话,二是高级别的贸易和经济对话,三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为为民心相通的支柱。在这个支柱影响下,再加上“一带一路”的合作,我们双方相互举办文化节、旅游年,来拉近中欧民众之间的距离,推动中欧建立文明伙伴关系。
从2013年以后,中国与欧洲在英国脱欧之前28个成员国双向人员交往规模接近每年600万人次,每天70多个航班来往于中国和欧盟之间。因为疫情,中欧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阻碍。我们知道,2019年之前,即2017年、2018年、2019年,大量中国游客到欧洲去。我2017年曾经到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斯塔纳离我们坐飞机大约5-6个小时的行程,到机场感到非常陌生,为什么呢?因为懂俄语还行,不懂俄语,去机场标牌都认不出来。但到了欧洲你会发现,巴黎机场很多路标有用英文与中文路标来指示。所以,到欧洲以后你会发现特别方便,巴黎、伦敦的地铁都有中文在广播,到著名的购物中心,像法国的春天百货、拉法叶等,你可以用银联,支付宝,甚至微信进行支付款。
在学术交流方面,像我们在高校,大家知道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和“玛丽·居里”项目为中国学生和教师到欧盟交流提供奖学金,中国政府也提供大量奖学金支持中国的学生到欧洲进行交流。中欧双方在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认证也取得重大突破,与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认证。这与我们中欧文明伙伴关系密切相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清华大学的学生,过去很少有人到欧洲,现在寒暑假期有好多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团到欧洲去。2019年我带着学生去希腊、意大利考察“一带一路”,还有一些老师带着学生去北欧国家,这些都是民心相通的表现。
中欧之间相互举办文化年,中国在英国、法国举办文化年,建立孔子学院,虽然这两年出现一些对孔子学院的负面新闻报道,但不可否认过去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我们相互建立文化中心,例如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2018年设立中国-欧盟旅游年。在波兰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论坛,教育论坛,体育活动等,类似动非常多。
(六)第三方市场合作成为亮点
第三方市场合作成为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亮点。第三方市场合作主要是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欧盟国家,他们对“一带一路”好像不太了解,有些疑虑,我们又有一些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创造性提出来的概念和做法,虽然你不和我们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但我们可以在其他方面合作,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2015年中法开始进行第三方市场合作。非洲是一个重点关注的地区,非洲恰恰也是英国、法国、德国这些老牌欧洲国家比较关注的地区。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我们与他们探讨怎么样在非洲进行合作。我这里列了30多个中国和第三方签署合作协议的国家,其中有9个是欧洲国家,比如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士、英国。这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合作,其中一些国家对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疑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整体合作。我们可以进行企业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发改委及“一带一路”网站的信息,中国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情况可以归纳为6大类型:
1. 产品服务类。中方企业和外方企业在设备采购、认证许可、法律商务咨询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为第三方市场合作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案例:中国中铁与意大利土木工程承包商CMC公司合作实施黎巴嫩供水隧道。黎巴嫩为了解决贝鲁特用水问题,要建一个大型的供水隧道,但那里的山体构造比较复杂,山体底部是喀斯特地貌,岩石非常坚硬,这就需要特殊的挖掘机。中国针对意大利企业的需要设计挖掘机,给他们提供某些设备,这是一个工程项目,这是合作开启非常好的典范。
2.工程合作类。中国企业与外方企业通过总分包、联合竞标等方式,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项目。比如中国电建与西班牙Grupo Puentes集团联合为厄瓜多尔建立医院,两家企业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铁建与英国、澳大利亚等企业共同建设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这是去年世界足球杯比赛场地,也是我们合作的成功典范。
3. 投资合作类。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参股的方式与外方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开展投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合作案例如招商局集团收购法国TL码头公司股权开拓第三方市场。这是玛尔塔自由港,是我们第三方合作的产物。
4. 产融结合类。中外方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融资、转贷款、股权参与等多种方式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分散金融机构投资风险。案例如中国信保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合作开拓拉美市场,签署第三方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担保的案例。巴西伊图韦拉瓦光伏电站也是中方与外方合作的工程。
5. 战略合作类。中国企业和外方企业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形式在第三方市场开展涉及研发、制造、工程、物流、资本、人才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中国海运与法国达飞轮船等航运公司建立“海洋联盟”,由于政治原因等各种顾虑没有签署和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但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合作。
(七)产业合作:斯梅代雷沃
介绍一下大家感兴趣的产业合作的典范。塞尔维亚的斯梅代雷沃钢厂,这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典范。斯梅代雷沃是南斯拉夫国字号的百年老店,是个钢铁厂。钢铁厂成立于1913年,雇员5000多名,间接提供工作岗位1.6万余个,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这个钢铁厂位于塞尔维亚的古城斯梅代雷沃,斯梅代雷沃曾经是古塞尔维亚王国的首都。现在整个城市的经济几乎是依靠企业而存在。钢铁厂是它的个经济支柱,一旦这个企业垮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来源就丧失掉了。
进入21世纪以来,百年老店连年亏损,曾经被美国一家企业承包,但是也没有改变亏损的局面。后来在2015年第三届东欧合作“16+1”论坛期间,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理,现在的总统武契奇找到我们李克强总理,向他请求支持。如果这个厂倒闭,对这个城市建设将是个沉重打击。
李克强总理回国以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河北领导。河北领导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河北钢铁集团。2018年我们带着学生去给他们企业班子领导座谈,说虽然我们是国有企业,肩负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任务,但我们更是股份制企业,也要考虑到每个股东的利益。他们对企业的收购还是非常慎重,需要进行充分调研,他们也找一些国外的律师事务所或会计事务所经过充分调研,觉得应该收,也值得做。
为什么要收购呢?第一,这个厂是百年老店,是个较好的品牌。第二,交通很方便,位于多瑙河畔,运输条件很好。第三,钢厂生产出来之后可以直接销往欧洲,塞尔维亚正在申请加入欧盟,是欧盟的候选国,欧盟给他很多特殊的待遇和条件,钢铁到他那儿不存在关税问题,倾销的问题。这样经过调研,他们决定收购下来。2016年正式收购,不到两年时间,企业经过内部的改革、技术更新,很快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个钢铁厂收购下来以后,我们说挽救了一个百年老店,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连带着家庭,上万人间接受益,解决了这么多人就业,救活了一座历史名城。他们说只派了9名管理工作人员,坚持三个理念要实现“三化”:即利益本地化、管理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是一定要考虑当地的利益;二是管理本地化,雇员本地员工。过去有人批评我们说,我们很多企业雇用自己的员工,他们那儿除了派9个高官外全部使用本地员工,而且我们派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文化本地化,不搞特殊,我们把一些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给借鉴到那儿去了。针对有困难的员工进行关心,过年过节给予慰问,给予一些福利待遇;对于有些没事找事,请病假的人要做思想工作,要将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告诉他们说,如果企业倒了,他们个人也就失去工作机会,如果企业活了你可以享受到一些好处。
所以,从利益本地化、管理本地化、文化本地化这“三化”来看,把中国的模式和塞尔维亚的元素融为一体,实现了“一带一路”与当地经济发展很好的结合。所以,当地人对河北钢铁集团斯梅代雷沃钢厂非常感激,说中塞是铁哥们儿。我们在街上,他们说你们是唐山来的吗?因为河钢总部在唐山,我们去考察,人家把我们当成河北人。这就是非常好的中国文化,一张名片。这是我们带的学生,当地一个城镇议会的领导陪着我们去看。这是非常好的产业合作的典范。
03
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遭遇挑战
这十年当中,我们也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一)话语体系的困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在用词、话语方面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一开始有些乱象,后来统一叫“一带一路”倡议,而不叫战略。但从欧洲社会和智库来讲,更多的还是把我们“一带一路”视为战略,认为我们是有目标的,要影响他们的地缘政治,影响地缘经济,来重塑国际秩序,这样相关的论调依旧有一定的市场,欧洲人总是说这就是中国的一个战略。战略呢,自然就威胁到他们,包括有些智库就讲到,你的基础设施,修路架桥、建港口,和平时期可以使用于经济发展,但一旦双边关系恶化,发生战争,这就是一些军事的工具。一开始他们有这样的疑虑或担忧。随着俄乌战争发生之后,这种担忧和忧虑更加明显,因为俄罗斯就在利用能源等杠杆影响欧洲和欧盟。
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后,到2017年底和2018年国外的舆论氛围开始发生变化。一开始他们没有太多想法,但随着“一带一路”规模的扩大加上媒体的过度解读,各种妖魔化或抹黑“一带一路”的报告开始出笼。比较典型的是2018年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报告《集权的推进:中国如何增加影响力》,指出“一带一路”是如何威胁到欧洲的影响力。2018年2月,德国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在“慕安会”上表示,中国正利用“一带一路”的投资来宣扬一套与西方不同的价值体系,并提议欧盟应该筹集资金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参与东欧、中亚以及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警告中国对欧洲要使用“一个欧洲”政策,不用利用往来分化欧洲。随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发出类似的声音或警告。
(二)中欧之间的认知差异。
第一,关于“一带一路”的目的。我们中国说“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强调“一带一路”要包容开放、互利共赢,强调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欧洲则认为,“一带一路”是服务于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即使有些外国参加者,但不能改变“利己”的概念,还是为了自己,互利共赢是你用于国际宣传的外交话语。我们说互利共赢,他们说你是利己的目标。
第二,关于“一带一路”的性质。是经济项目还是政治项目?中方强调“一带一路”的经济前景,而欧方更看重“一带一路”的政治后果。我们强调“一带一路”的“合作”属性,而欧方将“一带一路”与“权力”挂钩,认为是地缘战略,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希望以中国为核心来向外辐射,以经济合作为噱头实现地缘政治扩张。
第三,关于“一带一路”的路径。中方侧重目标导向,现阶段讲究发展,以发展为目标,我们与欧洲签订的协议基本是框架合作协议,更多是愿景式的。欧方则强调以规则为导向,说既然中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你首先要明确操作给出规则,给出实在的操作计划。
第四,关于“一带一路”的潜在影响。虽然中欧都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各方都有利,但两者分歧在于中国强调合作的绝对收益特别是经济收益,欧方担心合作可能带来中国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包括刚才谈到的德国墨卡托研究所的报告,认为你更多的还是发挥你的政治影响力,这也是两者的差别。
(三)近年来,欧洲出现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竞争甚至抗衡的趋势。
首先是利益之争。欧方一些人看来,中国在非洲的项目以及与一些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威胁到西欧国家的传统利益。中国的资本、技术输出以及中国企业承建的项目触动了西欧国家一些企业的经济利益。
其次是规则之争。欧洲一些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合作内容不够透明,一些项目采用的规则、标准与欧洲不一样,所以强调要rules-based即以规则为基础。欧盟也提出自己相关的倡议,像2018年欧洲的互联互通计划,最近比较热的欧盟“全球门户”倡议,在倡议中突出强调规则、标准、透明、价值观。
第三是道路之争。欧洲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背后存有政治动机,部分欧洲人士认为,中国希望借此加强自身的软实力,推动别的国家带接受中国的发展道路。一些欧洲国家将“一带一路”视为一种威胁。
第四是认知错位进一步强化。201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与中国:战略展望》,进一步明晰对华定位: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伙伴、经济上的竞争者以及制度上的对手。这是2019年3月份出台的文件,随后出现的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导致其认知错误进一步强化,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还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始终强调是伙伴而不是对手,从我们的政策话语更多是强调这个问题,强调我们的合作远超过竞争,共识远超过分歧。这种各说各调的现象导致双方出现信任赤字。
从欧盟对华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欧盟的对华认知又一个变化过程。1995-2005年,欧盟对中国的认知是“全面伙伴与挑战”,中国是个重要伙伴,但这个伙伴有不确定性,会对欧洲形成挑战。第二个阶段是2006-2018年,欧盟的对华认知是“战略伙伴与挑战”,就是说中欧从全面伙伴关系上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强调我们伙伴的重要性。2019年开始定位为“伙伴与对手”。这种认知变化隐含出情感的变化。因为这样的变化,欧洲的舆论氛围也在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一些理论包装。如我们所熟知的软实力概念,中国这些年在经济发展之后希望构造中国的软实力,我们开始通过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等民心相通措施加强交流。
但欧洲把中国软实力的构造措施称为锐实力(Sharp Power),不是西方概念的软实力。这种观点体现在2017年年底12月份英国的《经济学家》的封面文章《中国影响的新形态》(The new shape of Chinese influence),说中国不是软实力,而是锐实力,指责我们是“威权国家”,在利用本身条件以经济力量渗透新闻、教育、智库或新媒体等领域,以影响当地民意。从2017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下半年,西方舆论氛围开始发生变化。这种氛围从学术界到理论界,包括德国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为代表,对整个中国的外交开始更多地质疑和怀疑,引发其最后形成政策文件。
这是“一带一路”过去十年当中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去年俄乌冲突更严重地冲击着“一带一路”。首先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工程项目,尤其在乌克兰的投资,我们直接遭受经济损失。俄乌战争让欧洲人切实感受到地缘政治与经济受到威胁,颠覆了欧洲人的许多认知,如经济与政治关系。过去我们说经济是经济,政治是政治,经济与政治可以分开,现在他们则看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不能说我们只考虑经济不考虑政治,政治显得更加重要。还有,“单一依赖与多元战略”的概念,即经济上单一依赖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源上过度地依赖一个国家和地区。俄乌战争发生后,对欧洲人来讲,直接面对的就是能源的依赖,像德国一些国家相当规模的能源进口依赖俄罗斯。
这种依赖活生生让欧洲人认识到,过分依赖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开始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去年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欧盟就开始进行能源、天然气的储备,度过了难关。现在则面临经济过分依赖的问题。这从欧盟一些领导人的演讲当中可以看到。过去我们谈到中欧关系,经常会说“经贸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认识到欧洲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现在欧洲人、德国人开始反思,依赖中国对德国的安全有没有好处?所以欧洲人提出多元化,去风险等概念和战略。包括马克龙提出“战略自主”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说中国人很欢迎欧盟战略自主于美国,但实事求是地讲,欧洲的自主战略包括经济与贸易问题。也就是说,从经济发展来讲同样也不能够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其目标主要也是针对中国。
俄乌战争后,欧洲人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首先是欧洲的中国观发生变化。诸位看得可能比较清晰,俄乌战争之后,欧洲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在上升,从媒体上来看,中国等同于俄罗斯,为什么呢?在欧洲看来,中国在俄罗斯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占领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土问题上没有旗帜鲜明地进行谴责。再加上我们提出中俄关系“无上限”,这些使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次,去风险与多元战略观的强化。针对美国提出的与中国的经贸和科技脱钩,欧洲则提出了去风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期间都提出要“去风险”以及经济贸易的多元化战略。能源要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经济和贸易也同样要摆脱对一个国家的依赖。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8000多亿多美元。在这8000多亿当中有4000多亿欧盟是处于逆差。他认为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要去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筐子当中。
(四)中东欧“一带一路”存在变数。
中东合作这些年在“一带一路”上最辉煌,有“17+1”,这两年由于有些国家出现一些变数,在“一带一路”议题上,匈牙利抱有比较支持的态度。波兰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捷克,总统、总理,尤其总统上台首先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通电话。波罗的海国家的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这是中欧国家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
04
新时期推动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讲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已经受到欢迎了,首先这一点大的方向我们要坚信。我们必须全面地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总体上,“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对我们合作的国家来讲,确实有些国家能真正体会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愿意与我们一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应该对这一点持有信心。我们认为,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稳定中欧经贸关系。经贸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要确保贸易畅通。未来双方需要推动通过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的签署。虽然双方由于人权、价值观问题,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搁置起来,但欧盟的企业家还是比较关注的。我们还应该以CAI的签署作为突破口。同时,注重平衡贸易、市场对等问题。未来贸易方面更多要开辟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贸易数字化、贸易安全体系以及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绿色是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绿色方面欧盟在全球走在最前列,欧盟通过立法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规则与标准等方式推动绿色议题。中欧在四大伙伴(和平、增长、改革与文明)基础上又增加了“绿色伙伴”和“数字伙伴。这两个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第三,加强金融合作。金融是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中欧良好的金融合作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联通以及绿色发展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未来中欧在拓宽金融高质量合作领域,推动全球货币市场多元稳定等方面还有合作空间。
第四,高质量的第三方市场合作。短期内,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很难与我们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备忘录或者其他协议,直接让他们加入“一带一路”还有难度。第三方市场合作为这些国家参与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窗口,这方面也是有发展空间的,尤其是在非洲、东南亚、中亚这些地方有机遇。欧盟提出“全球门户计划”,我们不要把他的“全球门户”计划和我们的“一带一路”对立起来,总书记也强调,我们愿意在这些领域,包括和美国进行对接,和欧盟同样进行对接。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中欧在过去十年当中“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果,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