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作者: 徐丹丹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两处关于营商环境的内容,一处是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候提到了要完善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优化营商环境;第二处是在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候,提到了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徐丹丹受邀在学术对话会一:“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环节参与研讨。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发布如下: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徐丹丹
我是人大的校友,20年来不论在校期间还是工作期间,大量受益于学校的老师、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尤其在工作岗位上。所以我也经常回到人大,也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汇报学习体会。
我汇报的题目是《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这里面讲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两处关于营商环境的内容,一处是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候提到了要完善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优化营商环境;第二处是在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候,提到了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对营商环境认识的演进、评价历程和发展展望。认识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等都提到了营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营商环境的概念,最早提出讲营商环境评价是,197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提到了竞争力,这里面的竞争力与企业盈利活动相关。第二次是提出营商环境,是2003年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也是讲与企业相关。到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停止发布,因为有数据造价、指标缺陷,就改成全球宜商环境,从今年开始评估3年,到2026年全部评估完成。
关于营商环境的概念介绍,2020年我国发布了首个营商环境条例,讲的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企业只是一部分,营商环境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社会组织、政府、个人,地方性的条例也是一样。市场主体在准入、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营商环境最早是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201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明确了营商环境的四个维度,包括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2018年国家发改委开始研究营商环境条例,2020、2021年连续发布了两年,政策重点不断地探索营商环境的概念范围,推进放管服,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筹备实施,成立了改革协调小组,明确了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明确了发展的分享,开始整理全国各地的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
第三阶段,实施优化阶段,条例一经发布,开始了两轮营商环境评价。
对营商环境的认识,可以简单概括五个变化:第一,从窄向宽的转变。以前更关注的是招商政策,现在转变成为更广阔的综合性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二,从硬到软的转变。以前只关注基础设施,现在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制度。第三,从大到小的转变。以前关注大企业降低成本,现在关注小企业、创新创业企业;第四,主要抓手从聚焦招商引资,到全方位的放管服;第五,优化主体从中央重视到各地方都重视。比如北京发布了每个区的营商环境报告,都做了相关评价。这是营商环境认识的经历。
营商环境评价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第一,1979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一直发布到2019年因疫情停止,覆盖140多个国家,主要是公开数据和调查数据,指标体系涉及企业发展阶段,要素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排名方面,2005年之前中国没有排名,2005年排名49位,2019年排名提升至28位。
第二,国际评价。2003年开始发布营商环境报告,覆盖190多个国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会议、书面函件和团队访问等形式。该报告是第三方评估,发布了16年,推动了各个经济体3500多项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成为许多国家国内改革的主要参照指标。比如我国发改委的营商环境报告指标就参照了这个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含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链条,从启动、选址、融资、日常运营、容错、退出等一系列阶段。
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提升速度较快。2005年前没有排名,2006年排名91位,2020年排名31位。该世界排名在国内选了两个典型城市-北京和上海,做得一个评价。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的短板在获得信贷方面,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纳税、跨境贸易、破产代理等方面是营商环境提升的焦点。
目前宜商环境的概念说明,评估体系的名称,评价的指导手册和方法指南,到2026年4月份全部完成评估。原有指标体系有局限性,2022年由于发生数据违规,其关注点的变化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只关注企业微观主体,现在更关注政府的监管框架和公共服务。这是它的指标体系,增加、合并、拓展了部分内容。其中,增加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如洪俊杰校长所说,数字化研究中国排名第二,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治理和数字价值。
这是营商环境的对比,最重要的是营商环境时期,主要关注的是商业法规的效率和质量,宜商环境我国还会参与,第一批是香港,关注的是十个指标,每个指标三个体系,监管框架、公共服务、效率。这是国际评价。关于国内基本情况的评价,2020年、2021年发改委做了两次评价,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新增了6个指标,也更偏重于制度。特色是什么?除了增加6个指标之外,我们注意展示典型做法。总结了18个领域,展示我们参评的工作,创新的举措和未来的展望。
此外,在国家层面还有几个评价,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国省市市场化指数、中央电视台营商环境创新指数等报告。此外,各地区也在纷纷发布各类评价报告。
关于法规方面,各省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正在研究北京、山西,我们有各省的对比,法律2016年只有一个,逐年关于营商环境的法规在增加,辽宁是最早的,比国务院还早,这是法规发布的历程,有的叫政府规章。
关于各省营商环境建设的创新,辽宁、黑龙江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局,北京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心,突出了区域的协同,也委托第三方进行省内评估。目前开展评价的情况,如广东、北京、浙江,开展了市的营商环境评价,增加了地区特色指标,数据采集的方法有创新,代表性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北京、浙江、广东、河南和宁夏,评价方案大部分是各一半,数据来源、企业调查、问卷、公开信息这几个方面,企业感受度评分占比只有河南在做。我们现在的营商环境评价不是我们制定了多少法规,而是企业感受到了营商环境好不好,主观感受度到底该怎么评价,这可能是一个重点。这是我们营商环境的一些现状和国内外评价。
未来的展望,我从问题出发,从评价上有什么问题,从建设上有什么问题谈一谈。从评价上,我们研究各地营商环境法规时发现,地方特色不突出,大部分是复制粘贴国家的、国外的,我们去山西发现资源型的城市竟然没有资源型的评价标准,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有没有四个中心的建设标准,北京强调了京津冀协同,但是天津、河北不强调,协同很难。
对企业感受重视不够,北京已经开始注意,但是缺少常态化的宣传,北京做得很好,每个区的政府网站点开都有营商环境调查,但是评价过程是不公开透明的,这是从评价来看。
从建设情况来看,主要是数字营商环境的建设,主要问题在哪里?公共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政府低于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数字治理的要求与传统行政组织机构之间的矛盾、机构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分割的问题、数字营商环境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的营商环境政府是主体,但是实际上发生的不只是政府,公民个人、新闻媒体、社会组织都可以发声,怎么反映、呼应他们的呼声,这也是我们营商环境要研究的问题所在。
最后是评价建议,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二是要重视企业感受度,加强常态化宣传落实;三是提高营商环境评价过程的透明度,接受意见和建议要公开,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科学性。从整体来讲最紧迫的是要做数字化。数字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精准治理、提升办事效率、促进公平公正,有利于我国上市制度与国际标准合理有效地衔接,有利于构建全国大市场,有利于提升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建设,在营商环境平台中,嵌入法律法规,并公开透明,将加快良好营商环境的构建。
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具有持续性地贡献,能够克服文化沟通当中存在的障碍,为境外投资者深度融入本土营商环境创造条件。这是数字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具体怎么做呢?一是做强数字基础设施;二是以数字化发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多元主体参与。不断强化数字营商环境的治理功能。我们的目标是参与国际数字贸易,不只是自己做,还要能够制定国际标准。
最后就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的突破口,数字营商环境的建设,也将稳步提升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制度预期和投资信心,实际上境内也是一样的,信心非常重要。更好的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