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周晓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引领预判式研究

周晓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引领预判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作者: 周晓晶 

3月4日晚,一场思考如何解决在海外舆论场中国"挨骂"难题的在线研讨会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多位外交官、学者聚焦"如何让更多学者善于、勇于、勤于对外讲好故事"展开深入讨论。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合办,吸引了30多万在线观众收听收看。会上还发布了主题为《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原所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晓晶在嘉宾研讨环节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与视频:

王文院长的报告《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对策建议》是一篇非常及时、非常适时、又非常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当下中国智库以至社会科学界在支持、服务中国对外话语权方面的进展与不足,深刻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全面整合百万大军资源,以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更多学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建议。



在王文院长提出的五个问题中,我特别对以下三个问题感触颇深。一是国内发声很多、国外落地过少;二是配套解读很多、引领预判过少;三是宏大口号较多、科学理性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没能在对外话语权方面占据应有的地位,更不要说引导主导中国的对外话语权了。由于我们更多的声音都在国内落地,外面听不到看不到,当然也就不能感受到中国的声音的存在,或者感受的声音小。同时,由于宏大口号较多、科学理性较少,即使这样的声音传递到国外,也很难发挥应有的正面效应。客观地讲,即使在对内宣传中,只注重宏大口号、不注重科学理性,都已经不能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了,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对我们本来就存在不解、误解甚至曲解的外部受众了。所以,口号式的、大而空的东西不但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应的,甚至适得其反。至于配套解读很多、引领预判过少,则是从更深层次上抓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关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配套解读过多、引领预判过少。中央政策出台了,学者纷纷就如何理解如何贯彻实施会做出大量的理解解读和宣讲,这是对的,这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必要阶段和必要手段。也正是由于我们几十年来在这方面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中国可以说是政策执行力最强的国家,这也正是我们能够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迅速战胜疫情并成为在2020年取得经济正增长的唯一一个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根本原因。但是,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配套解读更多,多多少少削弱了引领预判方面的研究。因为大家都知道,引领预判的研究,要求的是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要求的是必须有长时间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否则是不可能取得相应的研究结果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科学研究必须要有这样的境界和思想准备,否则必然是大话空话套话。特别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争夺国际话语权这样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没有点扎扎实实的坐冷板凳的耐力与功底,没有点山高我为峰的坚韧不拔,没有点不人云亦云的境界与风骨,是很难做到引领预判的。


对于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王文院长报告中概括了这样几点:一是百万大军的潜力没被挖掘;二是专家学者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三是配套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四是专家学者思想上未能解决后顾之忧。时间关系我想谈后面两项,也就是配套保障机制和后顾之忧这两项。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我个人感觉更多的还是我们研究机构学术部门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机构学术部门越来越趋向官僚化、工作模式和评价取向越来越趋同于行政部门。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模式和评价体系、这样的体制机制是不可能鼓励更多的预判引领式研究乃至创新引领的。而我国在未来十四五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国际竞争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创新引领。就目前看,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对中国而言只是时间问题。用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句话,“现在就连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现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不但是制造业大国、而且是制造业强国;不但经济总量最大,而且要成为经济强国。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靠创新引领。同样道理,无论是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作用这一领域,同样要求创新引领、同样要求预判引领研究。没有理论创新,没有引领预判式研究,我们的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我们的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工作、我们积极引导主导国际话语权的努力,都不可能取得和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应有地位。


要创新引领,要鼓励创新,就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保障。我特别欣赏王文院长报告中在建议部分提出的建立容错机制和打造金牌外宣官的建议。我个人理解,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对外引导国际话语权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容错机制。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中,只要把握好中国国家根本利益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应该容许学者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发声。特别是在一些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一些策略性学者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而不必强求一律。事实上,只有建立了容错机制,学者才能够放开手脚,勇于探讨一些敏感性话题,才能够大胆创新,才能够提出预判引领式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我们的整个外宣工作、我们的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工作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又乘胜而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新征程上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突如其来、惊涛骇浪。习主席强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付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智库、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意识到挑战前所未有,任务之重要有创新。所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院长的报告,预判引领、实事求是,具有战略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重要意义,及时、适时,重要必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