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莉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进一步加强非国家行为体和文化力量

王莉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进一步加强非国家行为体和文化力量

发布时间:2021-03-05 作者: 王莉丽 

3月4日晚,一场思考如何解决在海外舆论场中国"挨骂"难题的在线研讨会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多位外交官、学者聚焦"如何让更多学者善于、勇于、勤于对外讲好故事"展开深入讨论。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合办,吸引了30多万在线观众收听收看。会上还发布了主题为《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在嘉宾研讨环节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今天非常感谢王文院长邀请我来参加他的报告发布会。我想谈谈我对对外传播的几个观点。


我之前已经拜读过了王文院长的报告。对文章中的很多观点,包括他谈到的问题和建议,我个人很认同。这份报告非常全面。但接下来,我会稍微跳出这份报告,从对外传播中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宏观层面,谈几个我的观点。


诸位都非常清楚,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非常艰难。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偏见。我的课题组一直在跟踪国外机构对中国舆情的发布和舆情态势。2020年以来,国际上很多舆情机构发布的国外公众对华好感度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像盖洛普、皮尤对华友好度的公众调查都显示,公众对华友好度达到了自他们发布相关调查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来探讨中国如何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国竞争的时代。无论我们承认或不承认,愿意或不愿意,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国竞争时代。大国竞争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赢得人心,要赢得软实力之争的胜利。有效的对外传播,对于维护中国全球合法性以及支撑我国政策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整体而言,我们国家需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通过协调一致、精心设计的对外传播,来讲述中国故事,来与目标受众沟通,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有利于中国的舆论和民意基础。具体来说,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如果要做好对外传播,首先要全面了解国际舆情态势。


诸位每天都在谈论舆论怎么样,谈国外的舆论,谈中国的舆论,似乎这个概念每个人都很清楚。但实际上舆论这个概念真正要说清楚比较困难。比如,我刚才说要全面了解舆论态势,舆情态势。所谓的国际对华舆论实际上有分层。按照国际关系学者约翰·加尔东对舆论的分层方法,根据信息的获取和舆论表达的渠道,可以把舆论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核心舆论、中心舆论和边缘舆论。核心是指政府舆论,中心是指精英舆论,边缘是指普通公众的舆论。我们要了解国外的对华舆论情况及舆情态势的时候,我们要把政府舆论、精英舆论和普通公众舆论作为分层,每个层次都要分析清楚。精英舆论下又有一个分层,包含了智库舆论、大学舆论、媒体舆论和企业舆论。政府舆论以美国政府为例,又要分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个层面的舆论,目前这两个层面的舆论对华有所不同。普通公众的对华舆论又出现了年龄层的区分。以美国为例,持有好感度比例比较高的是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又是一个情况,五十岁以上对华的友好度是最低的。所以真正的舆情态势分析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研究工程,需要我们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和顶层设计,需要来自各个大学、各个智库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在了解了国外对华舆情态势的具体情况之后,我们才能针对每个国家制定对外传播的策略,来选择怎样对目标受众进行传播内容的设计。“知彼”在对外传播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要采用“淡色中国”的策略。


非国家行为体力量在对外传播近几年来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像智库、大学、企业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应该进一步发挥好应有的力量。国家的对外传播实际上是一场思想之战,以智库、大学为代表的知识界是对外传播这场思想之战的大脑和议程设定者。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是否受其他国家公众的欢迎,取决于它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采取的传播策略。而知识界,像大学学者和智库学者影响力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专家知识和舆论力量的结合发挥作用的。要发挥好智库学者和大学学者的力量,首先要保持智库和大学研究的客观独立性,因为智库和大学只有具备客观独立性,才能保持其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公信力,推动知识界的思想传播和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意图,了解真正的中国故事是怎样的。


此外,我们还要发挥好跨国企业的力量,因为跨国企业是以其产品、服务和社会形象在国家的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不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实施的,它内嵌于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于广大外国受众而言,他们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和公关活动感受到这个企业所属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内涵,进而形成了对一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所以,跨国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各国讲好中国故事所渗透出的力量是巨大的。


第三,要充分发挥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不仅仅是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传播,世界各国都在讲述各自的故都在做对外传播这件事。以世界战略传播大国美国为例,无论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还是富布莱特项目,都在借助文化的力量完成其国家战略传播的目标。中国的对外传播就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赋予它时代意义,发挥好影视传播媒介的作用。影视不仅是产业,也不仅是舆论,它还是意义与价值观的生产。我们应该在影视剧中要非常自信地设置政治议题,阐释国家的政治立场,在国际舞台上构建一个健康、理性的大国形象。


我一直非常关注影视剧的对外传播影响力,我也很爱看电影。电影、电视剧都以镜头作为基本的语言单位,反映了主创者的理念、信仰和审美取向。通过蒙太奇的方法和视听觉的综合表现手法,影视剧在传播思想、形成价值观方面比其他产品都更具优势。与新闻媒介传播突发碎片信息不同,影视剧可以构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叙事空间,它会完整的叙述一个故事。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中,它可以为受众的理解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此外,影视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它可以消解宣传的政治性,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对外传播的目的。还是以美国为例。美国电影是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我们在观看好莱坞电影时,电影不自觉地塑造了我们视觉的思维和听觉的类型,甚至定位了受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最后,我还想再谈一点,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该避免争吵式的传播方式。


近两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样的传播方式对中国整体形象的提升并没有起到多少正面作用,甚至可能引起一定的国际舆论界反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反思,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对外传播话语提升影响力。还是以中美两国为例。当前中美之间各说各话,这说明中国和美国缺乏国际关系学界所说的“共有观念”,或者说两国的“共有观念”出现了错位。要改变共有观念的错位,建构起两国的共有观念,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沟通和交流,需要使用更多的外交话语和学术话语。我们要讲究语言的沟通艺术,要有同理心,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和对话,才能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理解,也才能建立信任与提升软实力。


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