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

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

发布时间:2020-02-18 作者: 人大重阳 

新春之际,在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人口城镇化率今非昔比背景下发生的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场重大考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新冠疫情经济影响与对策”课题组,执笔人为贾晋京、曹明弟、卞永祖、刘英、刘玉书、杨凡欣、王鹏、关照宇、陈治衡,本文首发于2月17日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新春之际,在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人口城镇化率今非昔比背景下发生的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场重大考验。


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要求“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同时指出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大重阳在调研中注意到,战“疫”过程中,尽管各地都竭尽全力,但一些地方似乎“发力过猛”,采取的措施有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以及“关停一切”的“乱作为”之嫌。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在“吃瓜群众”看来“毁三观”的施政行为,都有可能迅速成为互联网舆论热点,任由此类现象蔓延,将对其他地方、甚至我国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进程造成形象损害。个别地方出现的诸如“企业复工申请填报口罩库存量后被当地征用”、“药店按1元1只销售口罩因‘定价过高’被处罚”等情况,分析其根源的话,可以发现其现象背后存在某些普遍性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很短时间内使防疫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的确将很多地方的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资储备资源、指挥协调资源等各类资源在短时间内逼到极限,甚至超出极限。但这不是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以及“关停一切”的理由。新一轮科技革命日益走进日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治理,作为政府服务人民的外化体现,应该按照现代化思路而非农业文明思路来设计具体手段,这也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为什么“封村堵路”招致不断“差评”,而“无人机劝散聚集人群”则收到无数点赞?这就是能否运用现代化手段达成治理效果的差别。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继《防疫情、促经济,两手抓两手硬的八点政策建议》与《降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九条务实提醒》两份报告之后,立足当前历史方位与改革开放大局,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战“疫”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的不遵循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六类现象进行了分析,形成本报告。


一、违反程序“征用口罩”案例说明了什么?不遵循依法治国规律的现象有所露头


随着春运复工潮的来临,各地也迎来了防控的关键期,口罩、消毒液等刚需品面临着巨大缺口,各方压力也随着增大。越是在紧迫时刻越是检验各级政府依法治国水平、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时候,但是很遗憾的是一些非法征用口罩行为,打着依法治国旗号的行为屡次被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平台曝光,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疫的关键时刻,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日前某市卫健委的一封《通知书》被曝光出来,其内容显示,“为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云南瑞丽市发往重庆市的一批口罩被“紧急征用”。此后很短时间,又有北方“两市互扣口罩”的文件在网上流传,尽管后来又有出来解释“洗白”的情况说明,但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业已被透支。


什么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规律?就是一切行政行为要求于法有据,要符合从宪法到部门法的各级“上位法”法理要求和条纹规定,把权力运行关在法律体系的“笼子”里。虽然抗疫情况非常紧急,各种抗疫物资也较为紧缺,但是地方强征民间或其他地方抗疫物资,不仅明显违背了宪法和社会主义法理要求的公有与非公有财产都受到法律保护的精神,也不利于团结社会力量共同抗疫,存在以抗疫为借口实施违法行为之嫌。抗疫行为,也一定要以法律为准则,以道德为基石,处理好政府与公众,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维护好法制社会的根基!


二、防疫物资“行政定价”案例说明了什么?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有所抬头


近日,南方某市企业申请复工时报备库存22000只口罩,但该地方政府立即将口罩全部征用。该企业购买口罩价格为4.5元一只,得到的政府征用补偿仅为1.7元一只。该事件引起网上热议。


又如,2月5日,某市一药房受到市级监管当局处罚,因其销售一次性口罩38000个,采购成本价为0.6元/只,售价为1元/只,处罚理由是认为其购销差价额高于该省市场监管局文件规定的15%标准,该药房被处没收违法所得14210元,罚款人民币42630元。类似案例还有西北某市一药店销售3M口罩进价19元卖25元,被吊销营业执照。


以上现象看似各异,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就是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格要由(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对价格进行局部强行干预只会导致市场信号混乱,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紊乱。


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乱作为”将造成经济运行扭曲。第一,越来越多的药房为了避免受罚而选择不进货、不出售口罩,客观上造成口罩等抗疫医疗用品的供给不足,下一步必然导致其实际价格上涨。符合规范的药房、商家不敢、不愿意卖口罩,但市民又需要,那就必然催生出不规范、不受有效管辖治理的黑市经济的出现,且更为恶劣的寻租、腐败、配给制等问题都将随之伴生。第二,企业复工复产的动机动力遭到打击。为员工配置足够的口罩等防护用品是基本要求,但如果这些用品被当地政府无偿或者低价征用,则企业都会选择不复工,而这与中央关于“有序复工”的精神相背离。


三、非疫情高发区医院拒收非“新冠”患者案例说明了什么?不遵循民生保障规律的情况有所冒头


近日,本文执笔者之一的父亲因泌尿系统疾病被送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却被告知医院的所有科室已被征用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不接收其他疾病住院治疗。而据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信息,截至2月12日08时,海南省累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51例,重症病例14例,死亡病例3例,出院病例20例。相较海南省的总人口,如此低比例的疫情投入如此之多的医疗资源,是否违背民生保障规律,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适度”成为新时代确定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水平的重要原则。什么是民生保障的基本规律?就是政府必须确保提供“兜底”安全线以上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以任何非不可抗力理由将基本民生保障资源移作他用。


出现超出常态载荷的紧急需求怎么办?可以在基本民生保障资源之外另设“安全缓存”,不妨参考小汤山医院案例。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小汤山医院一周建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传染病医院,680名病人中8例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创造了大规模救治患者病死率仅为1.18%的奇迹。如果“小汤山模式”在17年前或之后就在全国各省推广,是否仍会发生今天的窘况?


四、拦堵封闭公路案例说明了什么?不遵循公共治理规律的作风有所扬头


根据多项报道,不少地方为了切断疫病输入本地,阻止外部人员流入可能带来的病毒传染,采取了诸如封闭高速公路入口、阻断国省干线公路、堆填或挖断农村道路等方式硬性隔离病毒在人际之间的传染。虽然这类隔离方式,对于防控疫情再次大范围扩散起到了较为有效的作用。但是实施的方式对利益相关方的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有违公共治理的一般规律。


什么是公共治理的基本规律?就是公共治理应追求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此实现政府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均衡,弥补单一因素存在的某些不足。


在拦堵封闭公路这样的措施实施过程,虽然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民防疫的目标,但是却严重限制了公民人员流动、物资运输的实际需求,以及随着衍生的探亲访友、企业经营、旅游用餐等需求,限制了这些公民合理反映需求、推动相关部门运用合理方式改善治理实践的渠道和能力,这既不利于政府部门提升治理现代化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为以后相关活动实施更合理的治理活动,也不利于相关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合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公共治理,需要相关利益相关方都有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可以有效地参与地整个公共治理中,而不能是其中一方,特别是政府部门自认为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独自采取某种方式,给某些相关方带来不良影响,而没有相应的纠正机制和措施。政府部门应更多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既要抓住群众关心的大事去积极作为,也要注意影响群众的细节精准施策,依照公共治理的普遍规律,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从而提升公共治理对社会建设的有益贡献。


五、“拒绝承运湖北籍旅客”案例说明了什么?不遵循治理现代化规律的心态有所过头


近日,媒体报道出,某地政府为了防控疫情传播,要求当地各个机场、航空公司、旅行社拒绝承运湖北籍旅客,且不出具相关的文件。对于疫情严防严控,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人员流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懒政、庸政的形式主义现象,会增加社会中的恐慌,不利于防疫工作的继续推行,更有悖于治理现代化的规律。


什么是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就是治理手段作为治理工具的运用呈现,应随着治理工具的现代化发展而朝着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人性化的方向进化,而不应“开倒车”。


以旅客通行为例分析,航空公司、机场能够掌握旅客信息,政府可要求机构、公司及时通报相关旅客信息、座位号、航班号,在飞机航行期间组织专门通道接载旅客,同时安排专车接送相关乘客隔离。如若如此,政府既做到激发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同时又有所作为,避免了懒政庸政之嫌,疫情也有效得到了防控。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细化管理也符合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从宏观层面来看,治理现代化要求在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和调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目前,我国在资源的充足程度上仍然存在地域的差异。同时,此次疫情来势凶猛,中国政府和社会都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也正基于这两方面,才更要杜绝“一封了之”形式主义的风气,鼓励有所作为的勤政之风。继续实施改革,培育法治精神,打造透明市场环境,形成公平有效的协调机制,推动和完善我国治理现代化建设。


六、行政行为不透明现象说明了什么?不遵循信息公开规律的苗头不许出头


信息公开化已成为当前全国抗疫工作最重要保障之一。按照国家“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紧急情况下,政府征用私人财产、物资抗疫相关工作的政务公开,建议如下:


一是因抗疫需要紧急征用的私有财物需要建立动态、公开透明台账,明确公私界限,避免企业、个人陷入恐慌。对于各地政府因抗疫需要紧急征用的私人财产、物资,需要及时核实账目,并尽快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向公众公开;对于工厂生产的征用,相关订单数量、生产要求等也应及时公示。透明化的物资征用账目有利于减少群众和企业顾虑,确保紧急征用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对于部分地区强制征用途经该地区运送的其他地方物资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偏。


二是应该透明化征用物资的估价、索赔机制,建议引入第三方审计、估价和保险机构联合作业。我国《物权法》第四十四条就征用进行了规定:“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但是对于被征用私人财物的补偿定价机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各地在征用私人财产、物资抗疫时,应该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的审计、估价和保险机构联合作业,确保征用财物定价合理、损毁物资赔偿到位,解除被征用个体和企业的后顾之忧。前段时间出现个别地方对药店销售口罩定价管理过严、处罚过重而导致部分药店不敢再出售口罩等相关紧缺物资的情况。这会加大政府征用物资的负担,合理的估价机制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征用压力。


三是征用财产、物资的用途应该公开。建立公开透明可追溯的被征用物资去向跟踪机制,防止地方政府滥用、错用征用权,避免给抗疫地区带来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保障上的人为伤害。


四是建立独立的私人财物征用监督委员会受理被征用个体、企业的诉求。为被征用个体、企业建立有效的维权诉求渠道,是做好抗疫时期政府征用私人财物闭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监督委员会还有利于防止部分征用生产厂家夸大被征用情况、囤积产品,以及打击冒充被征用生产厂家等行为发生。对被征用财物个体和企业诉求的尊重和及时反馈能够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抗疫期间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团结一致做好抗疫工作。


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是“全面小康”建成之年,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历史节点,而开年之际的战“疫”则应看作一场微观检验各地——特别是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史诗级战斗。借用金融监管中“压力测试”经验来看,提前“建章立制”形成应急预案和保障体系,遭遇突发“战斗”时才不会手忙脚乱、乱堵一气。


战斗应促进而不是拖累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疫情仍然严峻,又迎来“复工潮”的情况,战疫情与促发展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为了其中任何一手而放松另一手,更不要让抓住一点就无限“上纲上线”的“极左”作风借战“疫”之名还魂。(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