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区域国别动态25 | 意大利退出后,“一带一路”在欧洲失败了吗?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区域国别智库  /  

区域国别动态25 | 意大利退出后,“一带一路”在欧洲失败了吗?

发布时间:2024-08-09 作者: 人大重阳 

7月31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结束了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梅洛尼表示与中国重建更紧密合作关系是可能的。而在8个月之前,意大利决定不再续签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编者按:7月31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结束了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梅洛尼表示与中国重建更紧密合作关系是可能的。而在8个月之前,意大利决定不再续签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欧洲,“一带一路”面临着怎样的未来?意大利智库国际事务研究院(Istituto Affari Internazionali)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一带一路”在欧洲并未画上句号,而是在经历重新配置的过程。在西欧,“一带一路”倡议正从实体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资产投资转向金融和货币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大多数东欧国家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并寻求吸引中国投资。这表明,在地理分布和行业领域上,“一带一路”面对着一个“双速欧洲”。人大重阳“区域国别动态”栏目第25期现将该文编译发布如下:



中国的互联互通项目如何在欧洲重构——以及它对欧洲—大西洋联盟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6日


发布机构:国际事务研究院(Istituto Affari Internazionali)


作者:Nicola Casarini


原文链接:


https://www.iai.it/en/pubblicazioni/future-belt-and-road-europe


导言


自2013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愿景已覆盖全球。如今,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的80%都参与了该项目,其中包括几个欧洲国家。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后更名为“一带一路”倡议(BRI)——宣布时,欧洲对这一被视为将促进中国欧洲互联互通,更广泛地说,将密切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倡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015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大量涌入欧洲,其中,对意大利的投资绝对值和增长率最高,投资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6%。在意大利和其他南欧、东欧国家拥抱“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西欧和北欧的核心国家却采取了更为挑剔的态度。从2016—17年开始,德国和法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投资越来越警惕。几年后,这一趋势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在意大利,随着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于2021年2月被任命为总理,成为孔特的继任者,“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也随之停止,最终意大利在2022年上台的保守派政府领导下完全退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然而,“一带一路”在欧洲并非失败。相反,中国的互联互通项目正沿着两条轴线重组:


在西欧和北欧,“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投资正在缩减,甚至完全停止,而在中欧和东欧(CEE)国家,这些项目和投资仍在继续。


欧洲人一直在金融和货币方面为中国互联互通项目敞开大门,主要形式是货币互换协议和欧元/人民币清算中心。


如今在地理和行业方面,对中国而言出现了一个双速欧洲——这种动态要求我们更细致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持久影响力对欧盟和跨大西洋联盟的影响。


当“一带一路”倡议抵达南欧:


“热情”岁月


在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中国试图改变经济模式之际,中国政府在欧洲的互联互通项目早期受到了相当热烈的欢迎,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投资流向欧洲的无限机遇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前景。中国经济正处于从出口导向型增长向以消费和对外投资为基础的新模式转型的历史关头,海外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有望促进中国经济升级,并推动各行业的结构调整,包括涉及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重工业。贸易融资有助于维持中国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为其寻找新的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带来了中国对欧洲投资的激增。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和传统基金会的联合项目“中国全球投资追踪”,2005年至2016年间,中国在欧洲投资了近1640亿美元。同期,中国在美国投资了1030亿美元。根据纽约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的数据,中国在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在短短八年内增长了近50倍,从2008年的不足8.4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创纪录的420亿美元。


虽然中国在欧盟的投资仍相对较低,但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南欧迅速发展和增长。“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投资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减少了对外投资的限制,并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到海外进行收购”。


聚焦意大利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向意大利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投资,收购了几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司2%的股份,包括能源巨头埃尼(Eni)、电力生产商埃内尔(Enel)、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Chrysler)(现隶属于stellantis集团)、电信公司意大利电信(TelecomItalia)、保险公司Generali和投资银行Mediobanca。从2014年春季到2015年春季,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意大利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上升了14%,远高于德国(+6%)和法国(+3%)。2015年4月,意大利与英国、德国和法国一起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成为创始成员国。同年,中国在欧洲的“一带一路”投资大量涌入,意大利是主要接受国,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36%。


在投资激增的同时,欧盟政策制定者对促进与中国领导人的关系也越来越感兴趣。例如,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间领导中左翼联合政府的意大利前总理保罗·真蒂洛尼出席了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在中国互联互通项目的支持者中,意大利前总理、前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是中国在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北部港口投资的积极支持者,并经常在与中国投资者和意大利当局举行的会议和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意大利参与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得到了总统塞尔焦·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的支持。在2017年2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他宣布“意大利将积极响应中国的倡议,参与这一计划”。


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和企业领导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评价,为时任总理孔特在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签署“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创造了条件。这一协议在美国敲响了警钟,并在欧盟、德国和法国引起了不安,因为就在同一天,欧洲理事会(3月21—22日举行)正在寻求形成一种共同的对华方针。


虽然在意大利和欧洲东南部,“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积极的欢迎,但在欧洲其他地区,人们对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看法却相当负面。


“一带一路”蒙上阴霾:“倒退”的岁月


从2016—1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批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并主张在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中增加条件。同样,欧洲议会、一些国家立法机构和欧盟成员国内部的一些政治力量也加强了对中国政权及其贸易行为的批评。主要的抱怨是,中国政府在国内市场几乎所有领域都限制了外国投资。因此,欧洲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重重困难,而中国企业则往往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或更简便的手续。外国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产品的公司,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在获准进入市场之前分享其专业知识。欧洲投资者经常指出,外国公司在中国将不得不面临监管和行政负担。


欧中关系的另一个挫折来自两份政策文件的发布,这两份文件彻底终结了前几年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热情。第一份是德国工业联合会(BDI)于2019年1月发布的关于中国的文件,主张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对中国政府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第二份文件由欧盟于2019年3月发布,欧盟在文件中转向更为强硬——同时也是防御性——的态度,称中国为“经济竞争对手”和“推动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对手”。同样,2019年3月21—22日,欧洲理事会也对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到中国国有企业对欧洲竞争力和繁荣构成的挑战等提出了严厉批评。


2020年11月美国总统乔·拜登的当选无疑有助于加强欧盟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因为美国新政府将寻求让欧洲盟国参与到美国主导的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中。在刚刚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的意大利,态度反弹最为明显。德拉吉政府(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做出明确限制。2022年9月,由焦尔吉娅·梅洛尼(Giorgia Meloni)领导的民族主义保守派联盟上台,加速了阻止“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项目和中方收购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资产的进程。梅洛尼政府阻止了中国化工的愿望,对中国在欧洲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打击。2023年12月,意大利正式退出“一带一路”倡议。


双速欧洲


然而,在东欧和东南欧的部分地区,包括尚未加入欧盟的西巴尔干国家,对中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依然存在。2023年1月,由中国出资10亿美元在黑山首都外新建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欧盟正式成员的克罗地亚。克罗地亚“是中国东南欧商业协会的东道主,并积极争取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包括港口和由欧盟资助、中国建造的佩列沙茨大桥,这是第一个获得补贴的中国公司在欧盟资助的欧洲项目中击败欧洲公司的例子”。


其他继续看好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中东欧国家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这些国家派出了高级别代表团参加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论坛(BRF)。保加利亚“一带一路”全国协会——一个由现任和前任政治家组成的组织——在论坛上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项目清单,供中国当局审批。上个月,保加利亚主办了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十周年会议,旨在促进保加利亚/欧盟与中国之间更紧密的合作。经济与工业部副部长尼古拉·帕夫洛夫(Nikolay Pavlov)宣称:“中国是保加利亚和欧盟的战略伙伴,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合作的战略伙伴”。


匈牙利出席该论坛的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央银行行长,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忠实拥护者,并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增加货币互换额度的协议。2023年12月22日,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宣布,计划在匈牙利塞格德(szeged)市建立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厂(欧洲最大,年产量20万辆),该厂靠近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边境,沿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斯克里普里特(Budapest-Belgrade-Skrème)公路。


因此,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面前,欧洲是双速的。许多中东欧国家继续推动中国的互联互通项目,并寻求吸引中国投资,而大多数西欧国家政府则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收购欧洲公司设限。然而,所有欧洲人都对中国的货币雄心敞开了大门,这在上届“一带一路”论坛上得到了充分展现。中东欧国家(包括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国家都是欧盟成员国的候选国)的高层决策者、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欧洲银行的高层代表都出席了“一带一路”论坛。


中欧货币互联互通


自2013年启动“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领导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币在贸易、货币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以促进中国对外投资并降低交易成本。


包括欧元区成员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抱有浓厚兴趣。中国政府历来支持欧洲自身的货币雄心,并在2010—12年欧元危机期间支持欧元区。第一批“一带一路”项目于2013年底登陆欧洲,当时希腊和意大利等欧元区外围国家正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此外,许多欧洲人与中国一样,对美国日益将美元武器化的趋势感到担忧。包括法国巴黎银行——欧洲最大的银行集团(按资产计)——在内的多家欧洲公司因不服从美国的治外法权立法而被罚款,导致法国央行行长弗朗索瓦·维勒鲁瓦·德加洛公开呼吁欧元“挑战”美元。


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区,拥有发达的单个资本市场(即使考虑到缺乏资本市场联盟)。自1999年欧元开始流通以来,欧盟已加大力度发展其货币的全球作用。欧盟委员会在2018年《加强欧元的国际作用》通函中指出,加强欧元的国际作用将“为全球市场经营者提供更多选择,并使国际经济不那么容易受到许多行业对单一货币的强烈依赖所带来的冲击”。


中国历来将欧元视为建立多极货币体系的重要因素,并多次宣布支持欧洲共同货币。此外,中国央行已将其外汇储备(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多样化,目前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欧元和略高于一半的美元。反过来,欧洲人也支持中国货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旗帜下的投资激增,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人民币银行清算中心(也称为离岸中心),在那里可以进行人民币交易。布达佩斯、法兰克福、卢森堡、马德里、米兰、巴黎和布拉格都出现了人民币离岸中心,这表明欧洲愿意推广人民币。


同样,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已接受人民币作为可行的储备货币,并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互换协议——这种趋势对双方都有利。通过这些货币互换,中国企业可以使用欧元或人民币结算,以避免汇兑风险,而欧洲企业则可以使用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清算银行进行人民币支付。


此外,欧洲各国还出现了金融中心、交易中国证券的证券交易所以及与中国交易所相连的市场连接机制。德国在欧中金融联系方面走在前列。位于法兰克福的中欧国际交易所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合资成立的。它是中国大陆以外首个与中国和人民币相关投资产品的专门交易场所。其使命是为欧洲与中国相关或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建立一个集中的交易、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市场。


法国正在泛欧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之间建立类似的联系。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期间,双方启动了法中合作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国巴黎银行和法国欧瑞泽基金(Eurazeo)参与其中,以促进该基金作为跨境投资平台的作用,并推动人民币在法国企业中的使用。


根据人民币追踪机构的数据,在全球跨境人民币交易方面,欧洲仅次于香港。当然,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到2023年底,香港清算了80%的人民币结算,而欧洲仅完成约10%。然而,有充分理由认为,在双边贸易关系持续强劲的背景下,欧洲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中国仍然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22年欧盟从中国购买了价值6260亿欧元的商品和服务,约占其总进口额的20.8%。


在此背景下,欧洲参与者对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的使用预计将增长,该系统可替代西方主导的swift支付系统。在接入CIPs的1300多家金融机构中,有200多家位于欧洲,包括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和联合圣保罗银行等大型银行。例如,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获得“丝绸之路奖”的意大利银行——联合圣保罗银行——正在扩大其人民币清算业务,作为其与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联系的一部分,这与欧洲银行押注“一带一路”的下一个篇章将与人民币有关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欧洲金融机构越来越将人民币视为一种稳定货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一部分,sDR是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内的人工储备货币。欧洲国家一致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12月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决定,这与美国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一直反对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理由是人民币尚未达到储备货币地位的标准。


一些欧洲大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与中国进行交易。例如,2023年4月,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 Energies)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完成了第一笔进口液化天然气的采购,这笔交易通过法国巴黎银行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所以人民币结算。这笔交易发生在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几天,马克龙是欧盟“战略自主”的坚定倡导者,他在访问中宣称,在欧盟与中国的贸易中,“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和欧元区的货币利益会交汇吗?可能如此。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为加强中欧货币联系提供了更广泛的框架。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