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6 作者: 王文
2021年8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太和智库、海国图智研究院发布题为《“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的研究报告,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就此,报告统稿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探讨《报告》背后的故事。
2021年8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太和智库、海国图智研究院发布题为《“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的研究报告,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就此,报告统稿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探讨《报告》背后的故事。本文刊于8月12日《南方都市报》(记者宋凌燕),原标题为《 <美国抗疫真相> 撰写者王文:中国处在解决挨骂问题的爬坡期》。
8月9日,全球智库界首份关于美国抗疫真相的研究报告《“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用五个章节,分析了美国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何会错过抗疫窗口期,又为何无法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在《报告》的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作为发起人,用“八个第一”形容美国抗疫真相。他说,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抗疫失败国、政治甩锅国、疫情扩散国、政治撕裂国、货币滥发国、疫期动荡国、虚假信息国、溯源恐怖主义国。
王文告诉南都记者,这八个“第一”,正是为了回应美国媒体彭博社此前的一个排名。今年6月,在彭博社每月发布的“全球防疫韧性排名”中,美国名列第一,被评为当时最适合在疫情时代居住的国家。
《报告》发布后,“美国抗疫八个全球第一”等相关词条,连续两天在中国社交媒体登上热搜榜。
在国内引发热议的同时,外国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份报告。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该媒体已经就这份报告询问了美国白宫的回应,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中国智库为什么要发布一份关于美国疫情真相的报告?在中国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智库扮演什么角色?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塑造中国“可信、可亲、可敬”的国际形象,又不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对此,南都记者对王文进行了专访。
南都记者专访《美国抗疫真相》撰写者王文
“一家优秀的中国智库,要有能力触动白宫”
南都:你们在什么情况下启动关于美国抗疫真相的研究工作?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份报告?
王文:我们是6月份开始着手报告的研究和撰写。
坦率地讲,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中国的智库没必要去做一个美国抗疫真相的报告。但问题在于,美国的抗疫真相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被美国的媒体、政客歪曲了。
在美国,出现一个现象,(关于新冠疫情)找不到任何一家权威的机构、权威的政客,权威的媒体。现在在美国,连福奇(编者注:安东尼·福奇,美国政府首席医疗顾问、传染病专家)说的很多话,都有人不相信。
我们这份报告,目的有三个,第一就是还原这份真实的抗疫历史,世界真相是这样的。如果没有这份报告,在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后,人们回看今天的历史时,他们可能真会相信彭博社那个排名,认为美国抗疫排第一。
第二,我们想提醒美国不要再犯错误了。在抗疫中犯了那么糟糕的错误,没有反思、还要给自己粉饰,这是很糟糕的,最后死亡的是美国的老百姓。
第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报告,呼吁中美之间、世界各国在抗疫中的合作。病毒没有国界,未来只有相互合作,这场疫情才能够被真正地遏制住。
南都:彭博社发布排行榜称美国抗疫世界第一,你在报告中反讽地给美国抗疫评了“八个第一”,是作为回击吗?
王文:我们发布这份报告,不是要跟美国打“口水仗”,不是要跟他们打什么“舆论战”。报告中评价美国抗疫的“八个第一”,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政客的表述。
为什么说是“抗疫第一失败国”?在报告发布会上我说的一句话,深得好几个外交官的同情和共鸣。我说,美国过去一年半61万人因疫情而死,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这个死亡人数,已经比过去一百年里,包括一战、二战、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在内,美国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还要多。
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本来可以不死的,这是人间悲剧。《报告》中也提到,一位美国的医学家说过,如果在去年3月,美国政府能提前两个星期提醒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居家隔离,那么5.6万人可以免于死亡。因此这位医学家说:“这是美国的一场屠杀。”
南都:《报告》发布后反响如何?有没有收到来自境外的评价或者反馈?
王文:没想到《报告》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我们统计,这份报告发布24小时后,在国内网站获得至少3亿多的点击量。
更令我意外的是,很多外国媒体跟进报道了,比如彭博社,美国新闻周刊等。
比如美国新闻周刊用很长的篇幅,引述了报告的核心内容,并在最后一段提到,已询问了白宫对报告的回应,白宫尚未回复。
我认为,一家优秀的美国智库,应该有能力影响中国政府,而一家优秀的中国智库,也要有能力去触动白宫。在目前大国竞争的时代,很多时候也是大国思想力、传播力的竞争。智库就是折射一个国家思想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部分。
现在,几乎所有的驻华使馆,都拿到了这份报告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有的是主动来索要,有的是我们赠送的。
“战狼”标签背后是话语陷阱
南都:《报告》中评价美国抗疫的“八个第一”相当犀利,你作为报告执笔者、发布人之一,会不会担心被打上“战狼”的标签?你怎样看待“战狼”这样的说法?
王文:我不接受这样的称呼。我觉得我是个很温和、很理性的人。
我觉得,批评美国、批评外国对中国的污名化,不是什么“战狼”。我们的《报告》,是在筛选出的有效信息基础上,组成的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也是用温和、平实的话语,在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没有一句话是带情绪性的。
我也关注到,国外一些媒体给我们的外交官戴上“战狼”的帽子,对这个词我是不认可的。
“战狼”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是外媒对我方外交人员非理性的、情绪式的、标签式的形容。外媒使用“战狼”标签背后的逻辑,是想让咱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们千万不要中了这个话语陷阱。
现在中国强了,他们不敢再使用武力来侵略中国,只能用话语、信息来压制中国,这也能实实在在使中国遭受损失。比如说,中国的资产被低估,中国的投资受到阻碍,中国人走出去形象不好,中国企业在海外有时会受到歧视,遭到各方面的破坏等等。面对这种打压和压制,难道我们还要保持沉默吗?
中国正处在解决“挨骂”问题的爬坡期
南都: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更好更准确地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智库能扮演什么角色?
王文:我觉得,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客观地去表达。根据现实,讲中国真的故事,展示真实的国家状况。真实,是好故事的根本。
其次,在真实的基础上,要讲求表达的方式。要有事实,也要有一些具有穿透力和干预力的,“尖刀型”的话语和词汇。比如,这次《报告》中给美国总结的“八个第一”,就获得了大量的传播,这种既真实,又有穿透力的话语,很容易被听到。
最后一点,我觉得要有精细的、精准的团队合作,这个也非常重要。美国的思想产品,信息产品,之所以在全世界有很强的传播力,也得益于背后有很大的团队。
总的来说,我觉得国际传播中,真诚地进行沟通很重要。我也有很多美国保守派的朋友,对他们的一些观点我是非常不同意的,但我还是理性地跟他们一直保持交流和沟通,他们也认为这种真实的讨论很好。
南都:中央提出要塑造“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你觉得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上,应如何着力?
王文:国际传播,就是要解决“挨骂”问题。要让世界人民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尊敬中国。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解决“挨骂”问题的爬坡期。过去的70多年,我们先用30年左右时间解决了挨打问题,又用三、四十年时间解决了挨饿问题,现在恐怕还要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解决挨骂问题。
国际传播还是一个全民工程,在这方面,我们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
比如中国高校里,大概有100万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当中有多少人去做国际传播?做国际传播,有多少人受到激励?几乎没有。学者除了教书育人,做最多的事情,是发核心刊物文章。但在纽约时报发100篇文章,能评教授吗?出席达沃斯论坛、出国讲好中国故事,也不是评教授的标准。
在国际传播方面,我们从官员、学者到民众,投入国际传播还是非常少的。有个别官员,都“躲”着外国人,有外媒来采访,对接受采访的顾虑很多。
因此,我们需要制度改革,需要更多激励性的、开放性的制度。比如学者在重塑国际传播的研究方面,能否得到更多激励?媒体人国际传播做得好,能不能得到奖励?如何鼓励官员主动向境外媒体讲述真实的中国、交更多的外国朋友?再比如对召开国际会议能不能有更多松绑?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需求。
习总书记在5月31日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集体学习中,也讲到了下一步国际传播的改革,要建国际传播的创新基地,要推进国际传播的方方面面。我认为国际传播正在迎来难得的春天。
南都:我们观察到,此前在中美贸易摩擦、新疆棉花事件中,智库直接站出来发声、驳斥回应境外不实言论的似乎不太多见。作为新型智库,你如何定位人大重阳研究院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
王文: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所新型的高校智库。我觉得中国在如此一个巨大的上升期里面,实际上也面临着“国难”。我说的“国难”,是指经济转型期,面对大国博弈,中国现在发展的下行压力非常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期。在这种“百年大变局”中,未来会有更多的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出现。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更多有抱负的,对国家有情怀的年轻人站出来,为国家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地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过去,老前辈们讲,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这句话同样适合现在的年轻人们去遵循。
现在年轻人在讨论“躺平”“内卷”,但人大重阳坚决不会躺平,我们也反对内卷。国家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新型智库,去发现时代之问,探索时代之解,讲述时代之事。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