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 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出席会议并发言指出,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必须服务于人类发展,我们应坚决反对数字霸权、人工智能霸权和科技霸权。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系列活动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出席会议并发言指出,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必须服务于人类发展,我们应坚决反对数字霸权、人工智能霸权和科技霸权。10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其在会上的发言实录,现发布如下:(全文约23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面临着数字鸿沟加剧、治理体系缺失以及发展方向偏差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亟待国际社会共同关注与应对。
第一,当前科技霸权仍在加速扩张,技术垄断正加剧全球文明秩序的失衡。这一问题十分严峻。数据显示,全球最富裕的10个国家拥有全球85%的人工智能算力,而最低收入的50个国家仅占1%。这一差距凸显了全球数字鸿沟的严重性。
第二,全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则与监管体系,存在显著的治理空白。尽管联合国与中国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倡议,但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或新千年发展目标层面,尚未建立起全球共识下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制度。目前,全球70%的国家缺乏人工智能伦理法律框架,网络犯罪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因网络犯罪导致的经济损失接近10万亿美元,对国家、企业及个人均构成重大威胁。
第三,人工智能在赋能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军事、生物、武器制造等领域带来潜在风险,这些反向应用仍在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一些代表高科技的武器包括无人机等大规模应用,给人的生命带来了严重威胁。
第四,货币领域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数字化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在形成。该体系以区块链技术为外衣,将99%的数字货币与美元绑定,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信用。表面上是去中心化,实则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美元地位,完成了美元的“再中心化”,进而使美元在相较于1945年贬值超过98%之后,依然能够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
此外,在空天领域,从1000~3000米的低空到8000~12000米国际航空通道,再到低轨卫星和太空领域,新的立体空间场域已经形成,但相关治理仍存在大量空白。例如,低轨卫星发射总量全球上限为10万颗,但某些国家已利用其技术优势申请了4.2万颗,这无疑会强化其在空天领域的霸权。一旦这些技术被用于战争或反人类行为,将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
第五,当前科技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源与闭源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例如,DeepSeek开源模型已被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载使用,其DeepSeek V3模型的训练成本比国际同类模型降低了60%,并支持98种语言,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用户超过2亿。因此,我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得到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中国在人工智能开源与赋能方面的实践具有积极意义,与一些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形成鲜明对比。
第六,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对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构成挑战。例如,有观点认为未来95%的工作岗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这95%的劳动力将何去何从?就业如何保障?人生的终极价值又是什么?硅基与碳基生命等根本性问题已到了必须深入研究的阶段。否则,人工智能不仅无法服务人类,反而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推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使其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国际公共产品。我们必须超越零和思维与旧有观念,加快构建全球性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其次,应加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型与贫困国家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加大对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尽快建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基础设施。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已作出示范。
第三,我们应反对技术垄断与封锁,支持像DeepSeek这样的科技企业向社会和世界开源技术。
第四,亟须加快制定基于共识的全球规则与标准。若缺乏统一的全球规范,人工智能一旦被滥用为反人类工具,人类将面临毁灭性风险。
最后,我们应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必须服务于人类发展。我们应坚决反对数字霸权、人工智能霸权和科技霸权,让科技回归其本质——为人类的存在与高质量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