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波兰前副总理:美国试图削弱中国的做法必将适得其反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明德战略对话  /  

波兰前副总理:美国试图削弱中国的做法必将适得其反

发布时间:2025-11-06 作者: 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 

我是一名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全球化及可持续变革和发展。我的研究更侧重于实践,曾多次在政府任职,包括担任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因此,我不仅见证了波兰、欧洲的发展成就,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成就。

编者按:“美国所谓的‘权力转移’,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削弱中国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但这种做法最终必将适得其反。”在“明德战略对话2025”系列活动浙江温州站,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华沙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在2025温商发展论坛分享了他的观点。现将其实录发布如下:(全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我此前已到访过中国的多个城市,包括哈尔滨,如今能来到温州并接受荣誉教授一职,实在深感开心和荣幸。

我是一名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全球化及可持续变革和发展。我的研究更侧重于实践,曾多次在政府任职,包括担任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因此,我不仅见证了波兰、欧洲的发展成就,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成就。

那么,个人、商学院乃至国家,应如何迈向成功?我始终关注事件发生的方式,因为许多重大转变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作为管理者、投资者、商界人士或政府官员探寻未来时,总会思考: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将走向何方?是什么在主导我们的行为模式?在此,我想提出一种双重模式——即众多事件并发且相互关联,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01

经济管理的微观与宏观逻辑

在商界,微观经济政策同管理密切相关。无论是中国、波兰,还是东南亚、欧洲,许多国家在经济上未能取得成功,问题往往出在微观或宏观经济管理层面,或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宏、微观经济管理至关重要。

这既关乎政策与管理,也涉及体制与文化。政策与执政者固然关键,但体制同样重要;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西方,我们一贯强调基于规则的制度,但如今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却自身未能恪守规则,这更加凸显了高校机构对经济成功的重要性。

同时,体制、机构与规则本身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实现高质量的微观经济管理,健全的体制尤为关键。无论是对经济管理还是宏观、微观政策进行必要的规制,适度的监管都是有益的。

02

超越零和博弈的全球化新思路

此外,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欧盟或美国,我们总能听到将彼此对立的声音,比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美国和其他国家”或者“欧盟和其他国家”。各国都致力于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但在追求过程中,却容易陷入与他国对立的困境。

中国则恰恰相反,始终强调共赢与合作。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真正实现共赢和包容性经济增长,避免从“双赢”滑向“双输”,或让中国的发展成果落空?因此,如何协调他国目标与本国利益,不仅是商学院及大学传授给学生的重要课题,也是政策管理中文化层面的核心考量。

基于此,我们既要管理好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兼顾全球共同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今天的会议上,我想强调的是,在推动可持续、包容且公平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作出了更为显著的贡献。

当然,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障碍,包括各种冲突、矛盾和危机。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全球化的进程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包容,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美国更多地倾向于区域主义或民粹主义政策,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向,不仅无法实现其宣称的“2.0时期”目标,反而在背道而驰。事实上,美国所谓的“权力转移”,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削弱中国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但这种做法最终必将适得其反。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面临保护主义抬头和新的“冷战”阴影,这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或商人,无论男女,都必须深入了解国际经济背景,因为世界是互联互通的,例如发生在加州的事件可能对印尼产生影响。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

03

以知识经济驱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经济学家,我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持续采取支持性举措。近年来,我们正逐步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中国经济无疑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中国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突出的经济竞争力,这正是知识型经济的核心体现。

此外,中国的经济政策以知识和理性为导向,而非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受情绪冲动左右。因此,我们对知识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好,对学生知识储备的强化越充分越好。在国家人力资本上的投入绝非浪费,只要坚持这一方向,你们的国家必将走向成功,所在地区会更加繁荣,家庭能收获更好生活,国家实力也会不断增强,进而推动全人类共同迈向更成功的未来。

从这一角度而言,所有环节都至关重要,尤其要避免把“途径”和“目标”相混淆,这种混淆恰恰导致了宏观政策框架和指导方针的偏差。我们需明确:目标是什么?途径是什么?人类福祉才是终极目标,而各类监管措施、财政政策、财政结构和税收结构等,都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或许有人认为西方政治体制能带来最优经济发展,但近年来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例如日本、英国,或者欧盟内部的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亦或是美国,都未能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程度,尤其是在美国第47任总统就职之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管理,破解当前的两难困境?无论在温州、欧洲还是美国,都存在着这样的冲突。尽管我们在诸多层面存在共性,但也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有时甚至会引发矛盾;我们也有不同的经济利益要追求。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并非解决当前经济矛盾的有效方法,商业谈判、政治和解与相互尊重,才是我们应秉持的正确方式,也是在座各位未来步入社会后应努力践行的准则。

因此我相信,当各位从温州商学院毕业时,定会像在此次典礼上一样快乐,欢歌、起舞,因为你们必将取得成功。只要始终以知识为依托,让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制定植根于知识和信息,中国也必将实现卓越发展。

我们必须怀揣多边主义愿景。而这种愿景确立后,还需要配套的战略支撑,这份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做到周全且务实。除此之外,领导力是第三个关键要素。我期待在各位毕业后,能以你们的领导力推动地区、企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顺便一提,我此前参观了贵校图书馆,我自己也有部分著作以中文出版。在此也向同学们建议,如果想阅读我的中文版论文和文章,可前往图书馆查阅,也可访问我的个人网站。谢谢大家!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