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3 作者: 佟晓玲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使佟晓玲受邀出席。她认为,在数字文明与智能文明交汇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态势重塑世界格局。要破解这些时代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应对。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举行。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大使佟晓玲受邀出席。她认为,在数字文明与智能文明交汇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态势重塑世界格局。要破解这些时代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应对。现将文章发布如下:(全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非常感谢主持人,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今天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邀请到来自全球多国的专家,感谢各位分享真知灼见。
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在AI时代与数字文明的交汇点,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高性能、低成本、开源开放的创新模式,加速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并积极服务全球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鲜明特色,即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推动技术普惠与行业实际衔接。通过开源、开放的技术生态,DeepSeek打破了技术壁垒,使人工智能从少数科技巨头的专属工具,转变为如同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并为全球贡献了61.5%的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
DeepSeek也正在通过深刻的产业变革和普惠的全球合作,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能。其开源生态和本地化部署能力,使发展中国家能够以较低成本接入先进的AI能力,推动全球数字基础设施普惠化,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落地。
今年7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高级别会议,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组织。中国提出并积极践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通过“一带一路”数字合作网络共享AI治理最佳实践,并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弥合数字鸿沟。
中国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人工智能规则治理,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未来,中方将积极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有关全球治理理念与倡议,包括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继续深化“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行动,在技术开源、产业协同、标准对接三个方面发力,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公平普惠、协同共治等原则,让人工智能朝着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我想,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数字文明与智能文明交汇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态势重塑世界格局。与此同时,数字霸权、智能鸿沟以及国家利益与全球合作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上升。要破解这些时代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应对。
首先,我们要坚持多边共商。单边主义、技术垄断和规则碎片化,是当前全球智能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应当坚定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话语权,防止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演变为“富国俱乐部”。
第二,我们要加强能力建设。智能鸿沟不仅是技术差距,更是发展能力的失衡。国际社会必须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人才、制度“联通”双轨并进,缩小南北差距。中方推动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和“数字丝绸之路”,旨在通过共享算力资源、共建语料库、培养技术人才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与创新应用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已走在前列,例如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国—老挝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项目。我们正在以定制化方案推动农业、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的智能化转型,让技术红利切实惠及民生。
第三,在推动智能发展时,要统筹安全与发展。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潜力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不可预知的风险。国际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伦理先行”的理念,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通过敏捷治理和分类分级监管,前瞻性防范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和技术滥用等挑战。中方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同时反对以安全之名搞技术封锁和“高墙小院”。
第四,在智能文明时代,要深化文明互鉴。正如多位嘉宾所谈,Mutual learning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不同文明的相互学习与互鉴)在这一时代尤为重要。技术终究是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服务于怎样的文明愿景。我们应鼓励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通过开源社区、联合研发、技术公益等,促进多元在技术生态中的交融互鉴。
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们发布了《人工智能上海宣言》,推动“人工智能+”全球行动,旨在开放共享。只有开放共享,才能汇聚合力。我们认为,唯有让技术发展深深扎根于人类共同价值,才能避免数字空间的“文明冲突”,共同走向“同球共济”的智能未来。
智能时代呼唤智慧治理。作为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各国应以“共商、共建、共享”“普惠、安全、互鉴”为原则,合力把人工智能从“大国博弈的战场”转变为“人类共同福祉的桥梁”。
我还想强调两点:在数智文明时代,青年与妇女两个群体至关重要。青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在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中既是主力军也是生力军。国际社会各方应积极支持并鼓励中外青年在人工智能治理、数字文明建设等议题上开展联合项目与创新创业,使青年成为数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角。
上周,中国刚刚举办“全球妇女峰会”,并发表主席声明。我注意到其中专门论述了妇女在智能时代的作用与影响。主席声明指出:要把握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促进妇女充分、平等且有意义地参与并引领数字变革,从数智技术源头推动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和暴力以及刻板印象。我认为,这同样是中国对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的贡献。
最后,回到我本行。在数字文明时代,公共外交大有可为。它以独特的渗透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可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数字与智能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