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3 作者: 人大重阳
明德战略对话2024 上海经济金融战略座谈会上,中国、欧洲、美国的专家学者激烈争辩。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上海市委金融办政策研究处处长谢善鸿向与会国际战略学术界代表团 详述了上海改革的发展情况。
编者按: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 ? 明德战略对话2024 上海经济金融战略座谈会上,中国、欧洲、美国的专家学者激烈争辩。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上海市委金融办政策研究处处长谢善鸿向与会国际战略学术界代表团 详述了上海改革的发展情况。
▲座谈会现场
张忠伟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嘉宾介绍上海的有关情况,很期待听到各位专家对上海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我今天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时间是10分钟,我会严格把握好时间,我准备的信息量很充分,想用充分的准备向远道的客人致敬。
●●第一,上海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上海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上海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来到上海发展。截止到今年6月底,上海拥有外资企业的数量7.5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达到了985家,其中大中华区以上的总部大概占20%左右,比如苹果、西门子医疗都在上海设立了大中华区总部。霍尼韦尔、汉高都在上海设立了亚太区总部。同时目前上海还有外资研发中心575家,比如迅达电梯、ABB工程等都在上海设立了外资研发中心。
多年来上海致力于同各国的企业分享上海的发展机遇,上海成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首选投资地。比如特斯拉,这家美国企业在上海建立了一个超级工厂,2019年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我们叫“特斯拉的速度”。去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到特斯拉全球产量的一半,占到51%,在上海生产了95万辆,这是特斯拉的情况。同时特斯拉今年还开工了一个新的项目,叫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预计明年一季度超级工厂、储能工厂正式运营。比如迪士尼,上海迪士尼乐园在2016年6月正式开园,每年的游客量超过1000万,2023年迪士尼的游客量超过了1300万人。同时这些年来迪士尼还在不断地扩大投资,不断推出新的游乐项目。比如现在正在建设全球首个“疯狂动物城”的主题乐园。近期迪士尼宣布将新增“蜘蛛侠过山车”项目。
各位嘉宾,上海的外资企业是我们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外资企业创造整个上海近60%的货物进出口,40%的工业产值和1/3的税收,1/4的GDP,1/5的就业。所以我们致力于为外商投资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现在上海正在推营商环境改革,上海在2020年4月,制定实施了《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一部地方性立法。同时围绕外资在沪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一揽子的专项立法。立法包括《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这些都是以地方性立法的形式出现,我们致力于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到上海来发展能够安心、能够专注于业务。
●●第二,跟各位分享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情况。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为上海制定的战略愿景,定位为国家战略,也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上海始终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全球顶级城市,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能级。上海一直在向国际先行城市进行学习,在2015年时我曾带一个学习考察团到纽约,看纽约2040的城市规划,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纽约的2040规划特别关注于经济的活力、城市的韧性,让上海看到了很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国际经济中心方面,表现为综合实力在持续提升,上海经济总量去年达到了4.7万亿人民币,折合美金是6700亿美元。我们已经超过了伦敦,在全球的城市当中排名第五位。第一位是纽约,经济总量是1.2万亿美金,第二是东京1万亿美元,第三位是洛杉矶接近于1万亿美金,第四位是巴黎,7900亿美金,上海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发展能级。
当然从人均发展水平看,我们(和世界最发达的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上海去年人均生产总值是2.83万美元,纽约是13万美元,东京是7.3万美元,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么样通过经济繁荣促进民生福祉的增进,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同时上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3.9%,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优化,比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都是我们致力于努力的方向。
(二)金融中心方面,市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最新一期伦敦金融城发展的全球金融指数排名中,上海的排名居全球第六位,去年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73万亿人民币,目前上海金融业增加值8647亿元人民币,占整个经济结构的比重18.3%。上海已经集聚了证券、期货、贵金属等15个全国性的金融要素市场。同时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结算量保持全国领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双向、开放式,目前金融持牌机构上海一共有1771家,其中外资持牌机构占比超过30%,达到了548家,外资的机构持牌量非常大,他们看好上海的发展,也看好中国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中心,交易功能在持续提升。2023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1.5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是3.6%,上海一个城市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比重3.6%,充分体现了上海国际门户枢纽地位的城市功能,同时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也达到了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特别关注新型国际贸易机构的发展,新型贸易业务和机构是新的增长点。目前上海有离岸经贸业务的企业577家,国际分拨中心企业有100家。
(四)国际航运中心的资源要素在加快集聚。前一阶段刚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当中,上海是排名第三位,这是连续第四年排名第三。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15万标箱,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有两个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航运服务功能在不断完善,全球前10位的班轮公司,5家全球前10位的船舶管理机构、10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成员都在上海设立了区域性的总部或者分支机构。目前在推的“沿海捎带”政策,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气的加注,这些开放型的政策也让外资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马士基业务在做沿海捎带。
(五)国际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形成,但这是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刚刚发布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上海和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第五位。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支出相当于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了4.4%。我们有超过2.4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上海吸引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第一。
我想告诉各位嘉宾的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不是我们自己的内循环,我们要通过开放的方式张开臂膀、拥抱世界,让各国的企业都有参与的机会,这也给我们带来了赋能。我们都会用改革的办法去提供制度供给,让我们的发展环境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三,上海正在会同苏浙皖三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实施,这涉及到区域的协调发展。
从国际先行经验看,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要素的跨域流动,降低要素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我们也关注到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都有一个跨越于行政辖区的都市圈,他们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中心城市不但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空间溢价,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空间溢价,让大家的发展更均衡、更具有区域的协同性。下个月我也要再带一个团到伦敦和巴黎去学习考察伦敦都市圈和巴黎都市圈的建设经验。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经验要跟先行城市学习。
长三角一体化被定义为国家战略,从2018年实施至今,已经推进了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让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中国23.9%提升到了2024年占全国比重24.4%,基本每年会提升0.1个百分点,这是长三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们有9个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城市,特别看重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过了1万亿人民币被定义为经济中心城市,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长三角一共有9个,中国一共有26个,长三角占了1/4强。
目前正在做的几件事,简要跟各位专家分享,怎么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1. 加强区域规划的对接。从国家层面出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从地方上每三年会制定出台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在前一阶段,出台了第三轮的三年行动计划,一共是165项任务。
2. 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们致力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截止到去年长三角高铁的运行里程已经达到了7100公里,比五年前提升了70%。从安徽的合肥到上海,10年是3小时20分钟,3年前这个速度提升到从合肥到上海只需要1小时52分,交通效率提升了40%,这是高铁带来的,让区域更加扁平化。
3. 强化生态环境的治理。长三角的环境联保共治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领域。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到83.7%。我们有国家层面监控的水质断面,有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率93.4%,PM2.5的平均浓度是32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了22%。
4. 推进区域物流降本增效。区域物流有外部性,从更大的范围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我们今年专门制定了区域物流提质增效的方案,提出七大行动。
5. 推进区域市场的一体化。今年制定出台了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工作行动方案,围绕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高标准市场的设施连通、统一的要素市场,提出18项具体任务举措。
6. 加强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我们国家战略的实施最终一定要落到民生福祉的增进上。长三角目前已经实现了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的直接结算,“跨域无感”。一共有2700万人次享受到这种服务。另外在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也进行了探索,到去年底有52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了一卡通用,这是在长三角“三省一市”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实现要素流动,民生的服务在“跨域无感”。
时间有限,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的倾听。
谢善鸿
上海市委金融办政策研究处处长
简单做一点补充。一是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二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或者愿景。
大家一定关注到,最近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战略最早追溯到邓小平同志,他当时提出,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金融中心,我们还是要把它建设成金融中心,同时党的十四大也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些成绩,或者说现况,发改委的张主任已经做了介绍,包括金融市场交易的规模和体量,目前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全球的前列,包括排名,我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一)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最大的特点是金融市场比较集聚、门类比较多,这和其他地方有所区别。现在有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票据、信托等金融市场。同时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现代金融强国,其中有6个核心关键要素,指出其中之一是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怎么理解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要吸引全球投资者,同时能够影响全球价格定价体系,按照这个标准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价功能在增强,比如人民币汇率的指数存贷款利率的基准价格,都在上海形成的。我们这些年在期货、期权衍生产品的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开放方面,张主任也介绍了,外资金融机构占比比较高。无论从“入世”以来,还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以来,中国的金融开放步伐都比较大,目前已经履行了“入世”承诺,同时外资股比、业务限制基本取消,基本和中资在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是外资开放情况。
市场开放也在逐步推进,推出了一系列和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比如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沪换通,这是一种管道式的开放。下一步从管道式开放循序渐进突破到平台式的开放,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对外开放。
(三)发展金融中心,特别强调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强调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推进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在国际绿色金融方面与国际上有很多的交流与合作。
(四)强调法治化推进金融中心建设,8月22日刚刚出台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这是按照中央给上海的立法权限而制定,时隔15年之后的修订,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这个条例。同时特别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接下来将要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五五”规划,希望通过下一个十几年的努力,争取到2035、2050年,金融中心能够取得更好的进展,能够为经济发展、金融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汇报以上这些,期待进一步交流。
张忠伟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
●●第一先 回答白轲先生的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创新发展。这两个战略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长三角主要的观点词“一体化”,因为是中国四个省,不存在制度性的障碍,要素流动会更加充分。从粤港澳和长三角,特别关注几个共同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高铁、高速路网的加密,跨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让绿色发展更好,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这都是其中应有之意,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是以市场为主,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不同的地方,在粤港澳,我们充分尊重香港和澳门的现有制度,因为是不同的制度,三个地区三种制度。粤港澳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横琴,广东省和澳门做了更深入的制度性的安排和对接。比如前海,是深圳市和香港做了更多的制度性的安排,引入香港的专业服务业。但是最基本的是尊重他们的制度做开放性的探索。
●●杰弗里·格雷许先生问到气候变化和航运。我简要做回应。
气候变化中国有一个“3060”,2030年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我们已经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行动和方案。上海有一个总体性的路线图和工作安排,叫“上海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众多的领域进行推进碳达峰和绿色发展,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有两个在五年规划中的指标都是约束性的指标,第一是能耗总量的控制,希望能源效率运用得更好;第二关于碳排放的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考核地方官员,用倒逼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条件。
从目前进展情况,上海这些指标完成得都不错,更多使用清洁能源,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让整个区域变得更绿色。同时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一个区域性交易的平台,能够创造一种市场化的机制,进行减碳。预计到“十五五”还会对碳排放的指标作为约束性的指标,达到2030第一步承诺。
第二关于航运的减碳,特别重要,两个关键词:一是清洁化,为靠港的运输船舶提供岸电。二是绿色化发展,现在也在做燃料加注,推进船舶绿色化。
谢善鸿
上海市委金融办政策研究处处长
三中全会关于金融方面的改革,下一步对金融改革有全面的部署,涉及到管理体制、市场开放。
上海市委最近召开的十三届五次全会对体系化地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有全面的部署,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举措,都是在计划当中。但也要客观地看,涉及到时机和内外部的环境,怎么样促进资金的平衡,因为市场的开放是双向的,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开放也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些我们都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过程中,自己也在制定一系列的文件。
最后回应两个地方:一,可以跟卢森堡等不同的国家加强合作,非常好,我们下一步工作中也会更加关注。二、罗思义先生提到,境外对我们的报道不是特别的全面、客观。我经常看英国的杂志《经济学人》,有同感,进一步加强交流非常有必要。
简单回应以上。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