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2 作者: 武健
2022年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巨丰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在京开幕。光大银行原副行长武健先生就“2022年机遇与挑战”作主旨演讲。
2022年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巨丰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在京开幕。光大银行原副行长武健先生就主题“2022年机遇与挑战”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主题论坛,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下,金融赋能的逻辑与路径。目的在于探索以金融赋能之举,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之未来,开创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我的演讲主要想表达三层意思:
武 健 光大银行原副行长
一、简单回顾一下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提下,中央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论述,这是我们党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它既蕴含着价值观,也体现着方法论,这是实现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目前多种约束条件下经济发展路径的一个最佳选择。如果改革开放是一次觉醒,我认为,“高质量发展”可以称之为是理性的升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于提升供给水平的质量,我们国家经济运行面临着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要不断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期中央首次提出了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概念。其中释放的信号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二、我讲讲三者循环的逻辑关系。
产业是国民经济构成的一个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产业的发展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而科技、金融正是助力产业实现“两化”目标的有效手段。反过来说,产业变革也能促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催化金融不断地创新。在这三者关系当中,我认为,产业是基础,科技是关键,金融是保障,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当然,如果这种循环仅仅体现在量上的变化,至多是一种低水平的循环。要实现高水平循环必须要有质的突破,而质的突破的前提是三者在变革创新中要相互融合,相互赋能,换句话说,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逻辑核心要义就是变化与创新,这也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定义性特征的要求。
第一,高水平循环呼唤科技变革与创新。科技变革与创新要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弯道超车的机遇,加速我们国家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产业升级换代,不断地催生新的业态;同时,它也能引领金融创新和重塑金融生态。
第二,高水平循环呼唤产业持续变革与创新。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自身体系的所谓供应链,更不能漠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事实。我们产业的后发优势既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科技创新最佳的应用场景;同时,它也催生金融服务创新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第三,高水平循环呼唤金融持续的变革和创新。金融最本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正是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一个助推器,而金融创新和精准副恰恰是这两个转化的润滑剂,它促进科技的孵化和转换,也助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西克斯(音译)所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一场金融革命。
三、这种高水平循环下金融实现路径。
我个人认为,在科技产业进入高水平循环条件下,金融赋能可以从四个方面:补短板、挖潜力、筑平台、强监管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吸收科技、产业、变革和创新的成果,认真领会金融本身变革创新之精髓,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一)补短板,就是要释放金融在高水平循环下的一种生态价值,完善金融整体的生态链。
完善金融整体生态链首先要完善我们的金融结构,不断地优化我们金融主体结构和业务结构。结构性短板的出现,应该说是我们金融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这几年加大了调整的力度,除了我们的基金、信托、资管、理财、租金等公司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也得到了基本覆盖。但我们看到,市场仍呈现一种一边是金融供给不足,一边是金融资产荒的怪异现象。
究其原因,我认为,既有各经营主体对行业投向的趋同,前几年对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投向的趋同,也有金融机构本身在自身体内循环的原因,最关键的还是结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所以,释放金融核心价值本质上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提升服务的适配性。通过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种金融业态,对实体经济实行差别化的服务,逐步地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带动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促进传统产业的加速裂变和升级换代。
其次,要不断地打造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随着我们对外经贸的增加和“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在岸经营业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所以,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也能弥补我们国家资本项下开放的不足。
因此,要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金融中心枢纽作用,有序开展央行存贷款、绿色票据以及债券业务,进一步扩大境内外的互联互通,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同时,我们要借助国家对海南、横琴两地,一线放开,二线管束的特殊政策,探索两地的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序地探索我们的跨境资本的自由进出和有效地推进我们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第三,要深入探索人民币数字化,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催化作用。目前人行的数字货币主要定位于用于国内的零售支付,部分取代现金,暂时还无法取代SWIFT系统和CHIP系统的作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目前来看还是有限的。但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和“一带一路”的深入进行,数字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跨境支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次冬奥会建立跨境支付的场景应该说为人民币数字化得到很好的应用,值得大家关注,近期人总行和香港金融局,泰国的央行,阿联酋的央行发起的多边央行货币数字桥”研究项目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特别是通过货币贸易解决国际结算和跨境支付提供了很好的有益探索,也值得我们关注。
(二)挖潜力,就是要激发金融在高水平循环下资源配置的潜力,助推提升金融供给水平,提升金融供给首先要结合金融创新,实施一种精准的金融服务。
要通过供应链金融、产业链资本、生态链基金等产融结合的新模式,新创新,推动产业的变革和布局,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助力大型或优质企业金融脱媒,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和产品充分降低其融资成本;同时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我们的数字技术,特别是区块链、大数据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实施普惠金融。按照现解决融资难,后解决融资贵的原则,将投贷联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实实在在地落地开花。其次要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序减排目标,有序推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目前重点要解决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产品资金用途,风险定价以及碳减排工具等一系列问题。现在政策层面解决得很好,但技术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获得解决,这样才能使得绿色金融落地更具可操作性。
(三)筑平台,就是要提升金融在高水平循环中的黏合价值,不断地打造平台经济的新业态。
打造平台经济首先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自建平台,来引流、导客,实现其便民、惠民的普惠价值。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自身具备平台的属性,已经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实力还是很可以的,决定着他们在平台经济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和发布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不少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也是可圈可点。
其次,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与外部合作建设平台,助推跨界的合作和业态的创新,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技术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助推了商业模式,经济业态的颠覆性变化,目前可以说消费互联网的应用某种意义上已达到一种瓶颈或到了极致,但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供应链金融,服务型制造等融通发展模式的应用,应该说前景非常可观。此外,金融机构可探索合作搭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链的数据平台,着力实现国家管控下的产融数据的安全与共享。
(四)强监管,就是探索金融监管在高水平循环下的制度建设,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首先,面对着数字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实施审慎科学的监管制度恰逢其时,一方面我们要把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统筹兼顾,防止监管套利;另一方面要把强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的顶层设计做到位,避免政出多门。其次要运用数字技术的手段大力推广监管科技,跟着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要通过模型和算法,加大压力测试和非现场检查的力度,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同时,也可借鉴国外监管沙盒的经验,提前掌握创新业务的风险隐患和设计缺陷,及时揪错,为推广后的监管扫清障碍。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