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2 作者: 人大重阳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它对中国2022年乃至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2022年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承办,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网易财经、一克纳米支持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竞合·先见·发现:2022年中国与世界”。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作开幕特别演讲,建设银行原副行长黄毅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建设银行原副行长黄毅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它对中国2022年乃至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其次,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实现了3000万人摆脱贫困的伟大目标。此外,区域性零星的疫情复发仍然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经济总体向好的大趋势是确定不变的。
2021年,我国经济成绩斐然。从数据上看,经过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1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增速明显高于美国和欧洲等一些经济发达经济体。按季度来看,一季度经济同比增加了18.3%,二季度7.9%,三季度尽管受到疫情和汛情等多种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稳定恢复的态势没有改变。三季度同比增长了4.9%,四季度以来一些指标逐步回升,最终实现了四季度4.0%的经济增长,使得经济快速增长延续到了2022年。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处在稳定向好的局面。回顾2021年的经济发展走势,三季度,我国GDP增长曾跌破5%同比增长4.9%。这一度加剧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忧虑,不少机构由此下调了我国2021年GDP的增长速度的预测,并预测2022年我国经济将会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在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也明确提出了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并重点强化“六稳”和“六保”工作。这次重提“六稳”和“六保”,意味着政策基调回归到2020年底的状态,目的是保证经济平稳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12月6日宣布,自12月15日全面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0.5%,也是为了保“稳”,在政策上的提前部署。
放眼全球,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需要看到其面临的压力。从外部来看,新冠疫情仍未完全得到防控,其负面效应仍在发酵,国际政治格局波诡云谲;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三重压力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镇痛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相互叠加。“三期叠加”最早在2013年政治局会议提出,说明当时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非常准确,很有前瞻性。
“三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仍将处在这个时期。至于何时能走出“三期”的状态,主要依赖于中国经济新动能何时发挥作用,或者何时能实现战略性的科技进步。“三期叠加”在2021年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四方面压力:
第一是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修复领域来自房地产和出口两大板块。从预期上看,这两大板块在2022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预期减弱,拐点或许会在那时出现。以我个人的研究来看,说中国房地产已触底反弹,可能还为时尚早。
第二是高债务的压力。今年我国接连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以税收和GDP衡量宏观税负指标的话,中国宏观税负已降至15.2%。另一方面,随着宏观税负的下降,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财政收支差出现扩大的状态。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后,财政进一步扩张,导致财政形势紧平衡加剧。
第三是低碳转型的压力。“双碳”目标留给中国的时间并不太多,面临减排任务重的压力。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努力的谋求实现“双碳”的目标。在2021年,出台了对煤电高耗能产业的政策,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刀切的行为。在金融机构的运营中,也出现了对不符合“双碳”标准的企业和项目信贷收紧性的要求。在转型期,“低碳发展”和保持增速之间的矛盾凸显。2021年,我们国家很多地方拉闸限电,给我们提出了警示,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存在难度。
第四是贫富差距扩大的压力。近年来受益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政策,按收入计算,我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峰值0.49见顶回落到0.46-0.47之间,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得以扭转。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国内收入差距再度拉大,因为财富比涉及范围更广,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我国的财务差距可能比收入更为显著。与按收入计算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趋势一致,新冠疫情之前,我国的财富差距有所缓和,但2020年再度扩大,按财富计算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到200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到2009年的0.697,但2020年的疫情冲击下再度升到0.74。2020年,我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升至30.6%。相关问题值得关注。
在看到问题和风险的同时,更需看到我国经济积极向好的方面,这是主要的,是主流。举例来说,未来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将会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一是中央对“房住不炒”的坚持,推动了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居民资产配置相应做调整,这对资本市场是利好的。二是随着北交所的设立,我国注册制中关于立法、司法监管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制度层面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一部分,其深入发展也将利于我国经济的稳中求进。三是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不断地扩大,养老金、企业年金、公募、私募,大型保险基金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市场的稳定力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机构进行资产管理,资本市场底层交易和投资正朝着更加理想,更加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关键是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走。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经济政策的目标更加明晰。“稳字当头,稳中进取”是中央一贯审慎进取的方针。近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宏观大局的稳定,2021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强调政策和推动改革握好势、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所以,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稳”。
第二,问题导向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核心逻辑。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这是习总书记的原话。今后,我认为,宏观经济主线将注重问题导向,政策制定和出台都将聚焦以实用、有效、能解决问题,宏观经济问题中的“稳”的目标指引下,重点关注:通过加强分业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改革和财税政策刺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区域政策推动形成全国大一统的市场,通过科技政策激励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民生政策提高民众的福祉。
第三,厘清问题下好“先手棋”。现在看来,一些潜在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如果防范不好可能会迅速演变成攸关全局的突出性问题,例如通胀问题,美国货币政策变化问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通胀问题较欧洲温和,但2022年中国可能迎来更强的上涨势头,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低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亚洲新兴经济体复苏过程将逐步缓慢;2.亚洲去年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涨幅低于欧美,亚洲食品价格增长1.6%,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9.1%,相对于欧美地区,亚洲发达经济体能源通胀更加平稳;3.一些亚洲国家对疫情防控措施,避免了严重的供应链中断,没有形成价格上的压力,但随着经济复苏的持续增长,上述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各行业成本的持续影响,可能会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面临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截至去年10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已增加了3倍,未来行业成本可能往产业链上下游传导,将推高通胀,并可能迫使亚洲各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外部因素是美国,美元除了货币政策变化,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外溢性影响。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获得连任提名以后,分析了通胀暂时性的政策基调,加息时间从2021年底提前到年中;近期鲍威尔又放出消息,可能提前在今年3月,美联储提交加速加息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对我国的负面外部性影响必须高度关注,加以防范。
我就讲这些内容,欢迎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