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政府工作报告的四大“烧脑”问题,听智库学者如何解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2020年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  

政府工作报告的四大“烧脑”问题,听智库学者如何解答

发布时间:2020-05-22 作者: 人大重阳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仅有一万字左右,这是四十年来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谓言简意赅。但也发现其中有一些深意非常“烧脑”:为什么全球疫情下仍要扩大对外开放?为什么“保民生”先要“稳企业”?为什么“中小微企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次?为什么“互联网+”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亮相”?对此,人大重阳君特邀请四位研究员老师为您一一解读。

本文独家首发于5月22日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为什么全球疫情下仍要扩大对外开放?

杨凡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为什么要扩大开放?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危机之下,全球经济活动方式、供应链分布逻辑、国际社会秩序都已发生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中国面临着角色转型、中国开放再定位的问题。扩大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网络,是在全球化“休克”状态下保持全球供应链“气血”充盈的必要措施,也是以中国市场引领全球资源配置的前进方向。


如何扩大开放?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构建制度型开放网络,首先,从国内层面,需要整合并构建互联互通的自贸区网络,以开放的心态构建合作网络。目前18个自贸区的布局各具特色,但出现了分散化、内部竞争和多头监管等问题。整合自贸区资源,增进资源共享,可最大化地提高自贸区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自贸区互联互通,有助于促进自贸区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通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创新,打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拓展全球发展空间。探索在自贸区、自贸港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有助于提升自贸区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其次,从国际层面,需要着力打造“开放、健康、绿色、人文”的“一带一路”,以共赢的心态构建共同体网络。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及世界各经济体,然而疫情之下有危也有机。荣鼎公司发布报告指出,即便海外投资比以往减少,中国仍可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来自中国的任何支持都受到欢迎,比如捐款、抗疫物资或用以修建临时医院的小额贷款。中国主动发挥作用,凝聚“一带一路”各国形成广泛的抗疫战线,共同打造“开放、健康、绿色、人文”的“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各国人民尽快走出疫情风暴,缓解国际矛盾,减少区域性疫情博弈,推动构建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



为什么“保民生”先要“稳企业”?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第一条就是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而在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的措施中,则首先强调稳企业。


实现“六保”和“六稳”,无论稳就业还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需要市场主体来提供,这就要市场主体复工复产有效运转。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大幅新增1万亿赤字和1万亿特别国债,均用于促进地方的发展。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创新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今年虽未提GDP具体目标,但“六保”目标明确,也正是为凝心聚力完成“六稳”和“六保”工作,而“六保”又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要妥善处理好保、稳和进的逻辑递进关系。在今年工作当中,首要实现守住“六保”底线,也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而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无论是三大攻坚战还是实现六保六稳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这需要用改革开放和创新办法。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确诊500多万例,针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首先要确保民生,而这需要通过保居民就业来实现,那就要保市场主体,这就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保能源粮食安全,需要保基层运转,无论外部冲击还是疫情冲击,都需要通过六保来确定中国经济巨轮稳健运转不停摆。也只有实现了“六保”才能实现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和预期,只有实现了“六稳”,才能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为什么“中小微企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次?

卞永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20次提到了“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次数之多前所未有。不妨跟其他热词做个比较:“政策”提到22次、“民生”提到17次,“市场”提到14次。可见,中小微企业已经上升到了“一线热词”高度,这有何深意?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不仅贡献了大量税收,解决了大部分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经营状况还决定着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程度,不仅是很多大型企业的重要配套工厂,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还在软件、新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创新最具有活力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小微企业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石。但是,由于物流、人流受到限制,以及中小微企业的脆弱性,本次肺炎疫情对它们的冲击却更明显,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甚至难以为继。


因此,从“六稳”和“六保”的角度,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减负和输血力度,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总理报告中有一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实际上就是要让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跨过这道坎。大型企业往往因为融资渠道多、抗风险能力强,更容易渡过这次难关。不过,也必须看到,部分地区仍然热衷于扶持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关注不够,这实际上降低了政策、资金的边际效益,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互联网+”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亮相”?

刘玉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是“互联网+”一词 2015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连续第六年“亮相”。虽然是“熟脸”,但含义却年年深入,在今年的形势下,至少有五方面新意。


一是5G加速了我国数字社会体量已经形成。根据CNNIC的统计,截至2020年4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特别是最近五年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以及5G的正式商用,使人们全面“互联网+”化,互联网不仅从广度上,同时也从深度上开始进行全面扩张,我国数字经济的基础社会形态已经形成。


二是数字经济在各行业渗透程度不断加深。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18年,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35.9%,工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18.3%,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平均值为7.3%。呈现出第三产业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的特征。


三是在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督方面日趋完备。根据中国政府网的信息公开可查数据,截至当前,全国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存量代码转换率已近100%。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联通全国覆盖工作进展迅速,基于数字经济的社会信息和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建成。


四是智慧城市群初步形成。目前已经形成省级城市带动地市和县级城市发展的趋势。2019年1月,中国正式实施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3-2018)。《指南》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10月的数据,已有3个国家级城市群(占比23.1%)、34个省级城市(占比94.4%)、181个地级市(占比71.0%)、10个新城新区(占比52.6%)、90个县级市(占比24.5%)。从数据看,中国智慧城市的中心是省级和地级市,同时兼顾城市群的一体化。县级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将会是在省级和地市级智慧城市化建设完成后开始全面开展。但是这个先后顺序并不是一刀切的,目前有部分发达的县级城市也有了先进的智慧城市系统。这是一个多方联动,各地方根据自己需求和特点同步发展的过程,全国智慧城市的发展雏形已经形成。


五是产业数字化动能转换迅速,但仍需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除5G基础设施外,更多的是急需在软件层面的升级。例如工业软件,作为工业4.0时代的“命门”,中国目前依然投入不足,虽然在2018年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共识,但相关的落地政策依然不够。这不仅涉及到资金投入问题,更要转变思想观念。传统来看,我们对科技的支持更重视硬件投入,对人员经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但中国当前硬件基础条件在大部分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需要对人才本身的支持。目前这一方面的管理措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 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