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赵锡军:充分认识金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赵锡军  /  

赵锡军:充分认识金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30 作者: 赵锡军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来看,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了收入、劳动报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提升。

本文转自2022年12月29日IMI财经观察


11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3期),暨“金融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第1期)“金融与共同富裕”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赵锡军出席沙龙并做嘉宾发言。他从共同富裕命题的提出、核心制度安排、全面理解共同富裕、金融的宏微观功能、金融与财富创造、国有企业与财富创造、现代金融体系和共同富裕所要求的金融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讲述,指出要以普惠金融为切入点,结合二十大报告中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理解,发挥好现代金融体系的功能与能力,支撑起动态且长期的共同富裕历程,进而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image.png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01


共同富裕命题的提出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来看,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了收入、劳动报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提升。


刘尚希院长在演讲中已经用到了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我也引用了这一点,因为二十大报告中专门讲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这一段话,刘院长已经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和解释,我也非常同意,就不再做进一步的阐述。


在二十大报告里,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时讲到了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往后的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二十大报告里提到,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中有很多和共同富裕相关的内容,当然最终一句话提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前面这些和共同富裕都有关系。比如,经济的总规模要迈上新的大台阶,就是要把蛋糕做得更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的角度来讲,人均生产的蛋糕是多少,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是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要上新台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收入都要有更多的提高。


刘院长也提到了一个问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我们要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现在的中等收入的比重是有提高,但相对来讲还是偏低的,这个比重要明显提高。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的生活条件,这些都是跟共同富裕有密切关联的内容。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只就共同富裕这一句话来理解它。这些是到2035年的目标。


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到了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这个目标尽管里面没有提到共同富裕,但是它体现出来的内涵实际上是跟共同富裕也有直接关联的,或者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因为收入增长是财富增加、财富积累的基础。大部分居民依靠劳动的付出来获得收入,所以,劳动报酬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是否能够有提高,能够使每个人都获得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也是共同富裕的结果。所以,这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里,讲到的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了收入、劳动报酬,也包括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些方面的提升。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也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解决的命题,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02


核心制度安排


在核心制度安排中,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而在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情况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则是制度设计与安排的重点。此外,要改变原先单一的要素分配方式,提升要素丰富程度,以参与价值创造与分配,从而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以及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中间需要政策和金融两个层面的创新。同时,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及财富积累机制。


同时,报告里为了实现五年、到2035年乃至更长期的目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制度安排,关系到共同富裕怎样来推动、来逐步实现,最终完成一系列核心制度安排。


在制度安排里,第一个制度就是分配制度,这提到了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推动共同富裕事业一步步往前走。怎样构建能够不断促进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就提到了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基础来讲,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的基础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将来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每个人财富的主要来源还是提供的劳动。当然,也提到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通过多个层次分配的调整来实现财富的分配,从而更加合理、更加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实现和前进。


同时,在收入领域,专门提到了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涉及到居民收入方面的一些制度安排。由于收入仍是居民财富最重要的来源,因此收入的提升和合理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情况下,怎样能够让大家真正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又一次提到了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分配制度里最重要的、涉及到收入的部分,尤其是劳动收入这一部分怎样进行制度的设计和安排。


除了劳动获得收入之外,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提到了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素收入就有很多了,劳动是每个居民最核心的能力和要素,当然,这个能力有大有小。除了劳动之外,其他要素也有很多,现在对于生产要素的内涵和范围,都有了很多新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土地、资金、资本,各种各样的技术创新发明,所谓的专利、软件,也有现在我们提到的数据。所以,要素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这些要素参与了价值创造的过程,怎样能够更好的进行配置,改变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要素分配的方式。原来要么是劳动,要么是资本,出钱还是出人,很单一,这种单一表现在分配结果上,就更容易导致两极分化。所以,提升要素的丰富程度,让更多的、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要素,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分配,这样就能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要素,来参与价值创造,获得价值分配。这后面专门提到要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的要素收入。


刚才刘院长提到了关于农村的问题,即农村居民参与价值创造、以及获得相应的要素收入的问题。这里面提到了在多个方面进行一些相关的、涉及到农村现有的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要素的各方面权益的改革,怎样能够让原来简单的土地要素有更多的细分细化,使要素能够根据贡献和在中间发挥的作用有更多的细分细化,以确定它在价值创造中是怎样更好的发挥作用、为农民及农村居民增加要素收入,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除了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改革,怎样让这些要素能够更好的被动员起来、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这就需要金融市场来提供支持。怎样把这套土地相关的各种权益更好的资本化、更好的进行估值,按照相应的价值投入到生产过程,创造新的价值进行分配,是通过股权还是通过别的权益,这就需要金融方面有更多的创新。这是我个人理解很重要的、可以在制度安排方面,尤其是政策和金融两个层面来进行的创新。通过更多的让中低收入群众能够具有的、现有的可以投入到价值创造的要素投入进去,来获得收入。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金融活动更加具有密切联系的。随着我国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迈向富裕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在提升,财产也在增加,怎样把这些不断增长的收入和财产进一步投入到生产领域中去,扩大大家的收入,这中间有更多的渠道、方法和手段,更需要金融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除了要素分配制度以外,报告提到了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里面专门提到了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规范财富积累的机制,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怎样让收入分配、包括前面提到的有利于走向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能够更好的构建和完善,同时对于那些可能会导致分配失序、不合理的相关制度或方式方法有所约束,可以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来进行调节,也可以使财富累计的机制更加公平合理。


03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且逐步累积的过程,要结合二十大报告给出的关键词进行全面理解。


二十大报告里提到的共同富裕,怎样能够把它转化为将来工作真正的政策措施,首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一句话,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里有几个核心关键词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首先是富裕的状态。目前来讲我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状态。刚才刘院长专门讲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里,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53%的农村居民,显然还谈不上富裕。从现在的基础来看,我们现在进入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不是富裕。小康意味着大家衣食住行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富裕还谈不上;也许只有少数人实现了富裕,大部分人不富裕,总体上还不富裕。所以,我们谈共同富裕,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所有人一下子都能够跳到富裕了,没法跳,这不是一个跳远的动作,而是一步步更多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进入到富裕的状态。


所以,现在是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价值创造、财富创造和财富积累,这是共同富裕。我个人更多的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从结果来讲,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果是一个长远的历史任务;但从目前来看,在大部分人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要理解和完成这个命题时,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这是一个共同富裕的动态的含义,而且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不能少这块少那块,不能是有缺失的全体人民。


中间还有很多关键词,和共同富裕相关的居民收入、劳动报酬、要素收入、财产性收入、财富积累的问题,这些都是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核心制度中要解决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和共同富裕相关的、表现为结果或者能力的一些内容,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健康、居住,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健康、居住,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是共同来提高了等等,这些都是跟共同富裕相关的。


04


金融的宏微观功能


微观层面金融要解决企业投融资需求,宏观层面金融要解决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的目标,综合起来就是通过金融活动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增值。


从金融的角度,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金融是服务,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从微观层面看,微观是解决企业投融资需求;从宏观层面看,是解决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的目标。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可以理解为通过金融活动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增值。无论是个体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还是整个社会的同时来实现完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


05


金融与财富创造


发挥好金融作用,则市场主体价值创造能力增强、国家财富积累速度加快。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整个社会的价值创造能力、财富积累能力和金融运行有密切关系。如果金融的作用发挥越好,市场主体价值创造的能力就越强,整个国家财富积累的速度就会越快。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情况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06


国有企业与财富创造


财富创造过程中,国有企业是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公共财富的压舱石,而集合投资有望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压舱石。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类和财富创造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现在市场主体中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同时,国有企业所具有的资本资产也是社会公共财富的资产的补充部分。通过相应的分配制度,每个参与财富创造的市场主体都获得了相应的收入和财富;但是,国有资本主导的国有企业创造的财富,最后是成为公共的财富的,它是公共财富的压舱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每个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创造财富的能力不一样,再加上分配制度的特点,财富分配可能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出现分化,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从金融的角度来讲,国有资本和各类由各种各样个体资本集合而形成的共同资本,组成的集合投资,有可能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另外一块压舱石。比如,现在看到的社保基金、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领域里的支持性政策形成的金融投资,都能够作为社会共同财富的体现,每个居民从理论上讲都是社会公共财富的所有者。


07


现代金融体系


从财富创造、财富积累与保障增长、抵御风险与维护稳定角度,现代金融体系至少实现以下三大功能:一是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构建从小康到富裕的通道;三是可以有效抵御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从现代金融体系的功能来讲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是要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从财富创造的角度来讲的。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构建从小康到富裕的通道,这是从财富积累和保障增长的角度来讲的。三是可以有效抵御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这是从应对风险的角度来讲的。


08


共同富裕所要求的金融能力


同样,共同富裕所要求的金融能力也分了三个方面:激发价值创造力,即做大蛋糕;抵御冲击的能力,即保护蛋糕;分享财富的能力,即分食蛋糕。形成越来越多的公共财富,并落实到人的享受、人的能力提升。

同样,从现代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怎样跟共同富裕所需要的金融能力相匹配这一角度来讲,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怎样能够激发价值创造力,怎样能够让资源配置的更好,能够最大程度的创造价值、做大财富,从现在富裕到富裕,社会财富有更大的提升,这就叫做大蛋糕的能力。因为在一个不富裕的情况下,要实现共同富裕,显然总体上蛋糕要做大。同时在做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合理的配置。


二是抵御冲击的能力,随着蛋糕不断做大,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冲击,比如市场波动、各种各样外部和内部的风险等等,金融要做的就是构建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做好的蛋糕保护起来。


三是分享财富的能力,就是真正的把做好的蛋糕让每一个居民都有分享的能力。这部分就是前面讲到的,尽可能的创造财富,形成越来越多的公共的财富,而不是私人的财富。更多的公共财富,将来能够让每个居民在跟共同富裕相关的结果方面,比如就业、养老、教育等等方面实现一个共同提升。不是简单的看每个人有多少钱,每个人有多少财富,而是财富富裕以后,能够分享到的人的享受、人的能力提升,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分食蛋糕的能力。


以下为嘉宾对话讨论:


问:锡军教授刚才讲到金融的宏微观功能。共同富裕要解决很多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政策性金融怎样助力宏观层面的共同富裕?作为资本市场研究院的联席院长,如何看待资本市场怎样助力微观层面的共同富裕?


答: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在宏观上可以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直接的作用。刘院长刚才讲到前述情况下,底线的公共服务、公共保障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怎样能够通过更多动员资源保障底线,除了前面提到的财政的作用之外,政策性金融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除了能够保障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运行所需要的资源之外,实际上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如对公共服务的供应非常重要的,跟就业、医疗等相关的事业,这个也非常重要。比如医院的运行,涉及到一系列的药品,涉及到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新的药品的研发。政策性金融可以在这方面比财政提供更多企业层面的支持,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和支持。让我们在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渡过冲击,让企业居民能够继续获得这些支持,渡过难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


就资本市场而言,刚才我提到了,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能够体现共同富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安排是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完成的。比如我提到的国有企业,他们在资本市场上能够获得资源的支持,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形成更多的财富积累。这部分是我们整个国民所拥有的财富,是通过资本市场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够实现的。另外还有一些能够为我们广大居民的就业、养老、医疗提供支持的投资,比如养老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失业基金等,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有更好的投入和表现、获得一些回报,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支持共同富裕一些直接的、微观层面的考虑。


问:锡军教授一直追踪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想请教一下,过去十年,我国的金融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中,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讲过,无论从金融的宏观还是微观两个层面看,它都满足动员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为经济增长配置资源、提供更多支持。


在资源配置领域,从一开始改革开放初期单独的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再到成立商业银行;从单独靠银行来调节配置资源,再到后来通过资本市场、通过银行多种金融手段和金融方式;从紧紧依靠国内的积累到大量引进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说金融在这些资源配置中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们经济增长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资本。有了这些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所以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我们也摆脱了贫困,进入到全面小康,后面会越来越富裕。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作用也是通过金融的支持才能实现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养老,养老金的功能就是一个金融的功能,以前我们都是靠单位公费,现在通过金融市场、金融手段来保障和支持,这些都是金融功能在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挥它的作用。


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所谓普惠金融的问题,这是解决底线和共同富裕很重要的功能的发挥。还有刚才提到关于ESG领域,不是简单的在金融经济领域,现在社会、自然、环境中都不断的发挥这些作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