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作者: 张胜军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壮大,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
受访者张胜军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023年10月16日上游新闻。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壮大,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
金秋10月,上游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十年十人十城》报道,讲述“一带一路”十年精彩故事,见证这条发展之路、共享之路、友谊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军,曾任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和关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方面的研究。
9月,上游新闻记者专访了张胜军教授,解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以来的成就和变化,及与“全球南方”和全球治理的关系与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胜军,曾任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上游新闻记者 聂辉
上游新闻:十年来,“一带一路”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和成就,请您从研究角度分析下“一带一路”带来的具体成果和效应。
张胜军:首先,我很赞同你把经验和成就合在一处的提问方式。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我们也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总结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一带一路”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生存下来,且取得了非凡成就?我想,平等、包容和与时俱进是重要原因。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共商共建共享”的“互联互通”,到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追求“高质量发展”,始终践行了平等、包容的初心和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实际上,我也是依据该进程,把“一带一路”的十年建设与发展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互联互通”,第二个阶段是“高质量发展”,至于十年后迎来的第三个阶段,我个人认为应是在十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启制度、机制进一步成熟与完善的新阶段。
“一带一路”十年建设的成就,我倾向于先从整体上加以认识。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巨大成就之一在于给“全球南方”提供了更多、更公平地参与全球化的机遇,并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继续向前的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样描述也许有些平淡,如果换个表述,我觉得“一带一路”是真正推动时代齿轮向前运转的力量,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感知并承认“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的变化。
上游新闻:请谈一下“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的关系。
张胜军:是的,“全球南方”虽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因其引发热议的时间节点与“一带一路”十周年有所重合,所以可能引起人们关注。当然,如若仅从词语本身出现的历史线索中,我们很难发现二者有多大相关性,但如若从语义变化看,却会发现此“全球南方”已非彼“全球南方”,而要谈对“全球南方”传统语义的颠覆,我们就不能不谈“一带一路”的贡献。
今日“全球南方”语义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超越以西方现代化为标杆的发展路径,不得不说,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与“一带一路”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关系。“一带一路”合作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满满的文明优越感,更没有严苛且不接地气的援助条件,有的则是平等合作、包容互鉴以及发展梯度相近的契合感,这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十年来,“一带一路”把上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中一度被遗忘、被边缘化的一些经济落后国家重新带入到全球产业链,不但有助于“全球南方”国家摆脱对西方的经济依附,而且对“全球南方”走向世界政治舞台,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同样发挥了很大整合作用。所以我认为,说“一带一路”是“全球南方”概念兴起的“催生婆”亦不为过。当然,中国也受益于与“全球南方”的全方位合作,无论是经济合作、政治合作还是文化交流与合作,“全球南方”的角色、作用与潜力均不容低估。
上游新闻:刚才您也提到了全球治理,那么,“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是什么,“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意义是什么?
张胜军:我最近在做一个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新自由主义全球治理观中蕴含的“西方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倾向带来的严重不平等问题,结合中国全球治理观整体变化和包括“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实践在内的中国实践,试图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于全球治理实践的规范价值和意义。也是在此过程中,我加深了对“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治理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和思考,所以我认为,恰是“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实践,为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及其体系改革,提供了开阔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来自“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实践,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全球治理观的冲突与裂变,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特别是如何通过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克服现有全球治理内在缺陷和外在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理论支撑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