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8 作者: 王衍行
就在我们以为这个世界的投资大师已经决定在悠长假期中与时间握手言和时,沃伦·巴菲特在他人生的压轴戏里,再次扔下了一枚智慧的炸弹。这一次,他不是在谈估值,不是论公司治理,而是狠狠地抽了美国政府愈发保守、封闭、脱离全球现实的贸易政策一记耳光。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5月7日财富中文网。
就在我们以为这个世界的投资大师已经决定在悠长假期中与时间握手言和时,沃伦·巴菲特在他人生的压轴戏里,再次扔下了一枚智慧的炸弹。这一次,他不是在谈估值,不是论公司治理,而是狠狠地抽了美国政府愈发保守、封闭、脱离全球现实的贸易政策一记耳光。而这番“退休前的警告”——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公开批评,是送给这个日益撕裂的世界的一份最好礼物。
在全球化进入“逆流期”、保护主义死灰复燃的今天,巴菲特的这番话,像是一记远古先知的低语:“贸易,不应成为武器。”他的语气温和,却字字如锤。因为在一位94岁的资本主义长者眼中,世界的繁荣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个正和博弈:你富裕,我也更安全;你增长,我也受益。
一场全球共振的理性回响
我们必须明白,巴菲特并非一位空泛的理想主义者。他是华尔街最精明的资本家,一个可以让几十亿美金在指尖舞蹈的超级操盘手。当这样一位深谙市场逻辑的人站出来抨击高关税政策,说“这是一个大错误”,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一种系统级的判断。
他指出,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立的做法,只会让“75亿人不喜欢你,而你那3亿人却在吹嘘自己的成就”。这不是一句修辞,而是地缘政治的现实警告。高筑的关税墙,不仅隔绝了商品流动,也割裂了信任、合作与安全的纽带。
当美国打着“让制造业回归”的旗号,对全球商品征收高达10%甚至145%的关税时,它正在将自己从一个互联互通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抽离。巴菲特对此一针见血,这是愚蠢的孤立主义。
从“进口证书”到共同繁荣:一位老资本家的进步主义
令人深思的是,巴菲特并不是反对解决贸易逆差的人。早在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进口证书”制度——一种用市场化手段调节进出口平衡的方案。但他自己也承认,这一想法“并不受欢迎”。为什么?因为这要求一种理性与协调的国家治理逻辑,而不是民粹主义的口号和短视的选票政治。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当前美国的贸易政策并非建立在经济效率或长期利益基础上,而是基于短期政治动机。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之下,政策制定者更在乎选民的情绪,而不是世界的现实。这正是巴菲特最为忧虑的地方。
他说:“我们应该做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其他国家也应该做他们最擅长的事。”这不仅是一种经济分工的哲学,更是一种全球责任的宣言。在他看来,唯有每个国家各展其长,世界经济这架复杂机器才不会齿轮错位、熄火崩盘。
世界需要“成人房间”的回归
一位经济学家称,世界是一张“紧密相连的网”,在这张网上,任何一处撕裂,最终都会回弹到自己身上。而今天,我们正在亲眼见证这一预言的兑现:美国的贸易壁垒政策引发连锁反应,全球供应链动荡,资本流动受阻,通货膨胀飙升,地缘信任跌入谷底。
巴菲特的批评,犹如一个“成人房间”的声音:冷静、理性、站在时代浪潮之上审视问题。这样的声音,在如今被算法、情绪与短视频吞没的公共空间中,已然稀缺。我们越是忽视这样的声音,就越可能陷入民粹的泥潭。
而这,或许正是他批评背后的真正深意。他不是在否定美国的利益,而是在提醒美国:你可以强硬,但不能盲目;你可以主张公平,但不能抛弃合作;你可以谈主权,但不能切断共生;你可以强大,但不能目空一切。
时代的钟声,为何而响?
让我们回望历史,每一次全球经济腾飞的背后,都有贸易自由化的身影。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世贸组织的扩容,正是全球市场的开放,为各国提供了共同成长的平台。而每一次贸易的倒退,无不带来滞涨、冲突与全球失序的阴影。从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到今天的基准关税政策,历史并未改变,只是换了主角和包装。
巴菲特的警钟也许不会立刻被华盛顿听见,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全球其他角落引起共鸣。他批评的不只是政策,而是思维方式——是“我们靠自己就好”的封闭幻想,是“别人越差我们越好”的零和心态,是用战术上的小胜来掩盖战略上的迷失。
而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一个没有巴菲特,但更需要巴菲特精神的时代?
留给后人的是智慧,不是权力
巴菲特即将卸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值传奇,更是一个老派资本家的信念遗产:投资要耐心,判断要冷静,世界要互信。
他最后一次以掌舵者身份走上舞台,却把话题转向了国家未来、世界格局和政策智慧。这是一种伟大的退场方式。他知道,真正的告别,不是离开岗位,而是点亮一束思维的光。对于一个即将走向更深裂变的世界来说,这束光,来得正是时候。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