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作者: 王衍行
《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一书的作者王永利,是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也是中国金融界兼备理论及实践的资深重量级专家。他长期从事货币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在货币政策、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货币体系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12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一书的作者王永利,是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也是中国金融界兼备理论及实践的资深重量级专家。他长期从事货币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在货币政策、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货币体系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他以三十余年的理论积累与实务经验,立足货币金融的核心问题,将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出了新作《货币大裂变》。本书以深刻剖析货币进化史为基石,从信用货币的本质、运行逻辑到未来趋势提出了大量首创性、颠覆性观点和论断,为理解现代货币体系的复杂演变与风险防控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书中,他提到了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四个主要阶段演变:货币历经自然实物、金属铸币、金属本位纸币,最终进入纯粹信用货币阶段。这种演变,标志着货币从有形到无形的质变,信用不再依托具体的实物锚定,而由国家信用为背书,使货币具有高度灵活性。除此之外,书中还详尽阐述了信用货币的表现形态如何从“现金货币”演进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直至“数字货币”。尤其是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货币无形化、智能化、全球化。后来,随着信用货币的普及,货币的运行逻辑从简单的支付媒介转向复杂的融资工具和交易资产,形成了“货币金融—融资金融—交易金融”三级跃升。这也使货币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深化,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却复杂。
然而,信用货币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利弊并存的。从优点来看,一方面,这使得经济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信用货币摆脱了对具体实物的依赖,货币供应更加灵活,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显著提升了全球经济运行效率;此外,货币大裂变也是金融体系的创新催化剂。信用货币通过信贷投放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扩张,使得资本配置更加高效,由此各类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让货币与资本市场实现深度互动;另外,信用货币也推动了跨境交易的便捷化,为国际经济联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但从反面来看,信用货币的出现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其一,信用货币本身的无物质锚定特性使其容易超发,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信贷质量的下降会迅速演化为货币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其二,国际中心货币(如美元)利用信用货币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强化了货币发行国的经济主导权,但也加剧了全球债务负担和发展不平衡;其三,随着货币的数字化,支付系统和货币形态更加依赖技术,一旦遭遇技术漏洞、网络攻击或隐私泄露,就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
王永利在书中不仅揭示了信用货币的逻辑核心和未来演进方向,还提醒了读者们应正确认知信用货币的当前及未来。从贝壳到现金、再到数字货币,货币的核心始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其具体载体只是外壳。错误地将货币等同于其表现形态,会导致对货币本质的误判。尽管有加密货币等试图去中心化的实践,但它们难以摆脱价格波动剧烈、缺乏普遍接受度的窘境。相比之下,国家主权信用仍然是货币稳定的唯一高效保障。
面对信用货币的裂变与未来不确定性,书中提到,普通民众和投资者应采取以下策略趋利避害。第一,应提升货币金融素养,通过全面学习货币运行原理、金融体系架构及其相关政策动态,避免因盲从市场风潮而导致资产损失。第二,要多元化资产配置,在信用货币可能面临的通胀风险下,将资产合理分散于股票、房地产、黄金等避险资产中,以对冲单一货币的贬值风险。第三,要拥抱数字化,主动学习并掌握数字钱包和移动支付工具,提前适应其生态至关重要。
王永利在书中指出,货币的未来不仅是一个金融课题,更是关乎全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问题。书中从技术、经济、政策与哲学四个维度,探索了信用货币的裂变、危机与未来。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将抽象的货币概念具象化,既有学术深度,又充满现实洞察力。这不仅是一本财经学术书,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经济指南。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