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给世界带来哪些真知灼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衍行  /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给世界带来哪些真知灼见?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 王衍行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真正理解经济“增长”的三个人。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普·阿吉翁(法兰西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彼得·豪伊特(美国布朗大学),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10月14日财富中文网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真正理解经济“增长”的三个人。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普·阿吉翁(法兰西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彼得·豪伊特(美国布朗大学),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其中,一半奖金授予莫基尔,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三位学者在学术界的代表地位:

莫基尔:被誉为经济史领域的思想巨人,他的跨学科研究融合经济学、历史学与科学哲学,是“制度与知识如何共同塑造增长”的权威声音。

阿吉翁:被认为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应用经济学家之一,其政策研究为法国和欧盟多个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

豪伊特:以深厚的数学建模功底为支撑,与阿吉翁一同构建了熊彼特式增长模型的完整理论框架。

获奖是对三个经济思想巨擘长达数十年研究工作的集体致敬。他们的学术贡献不仅改写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逻辑,更为当下面对生产力瓶颈、气候危机与技术变革的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一奖项的意义,不止在于表彰三位经济学家对“创新驱动增长机制”的深刻揭示,更在于他们联合提出的一个根本判断:经济增长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制度、文化与技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共同塑造的结果。

莫基尔:历史的钥匙,打开增长的“黑箱”

经济史专家莫基尔通过对过去500年技术变迁与知识体系演化的深度剖析,击穿了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增长的“神秘主义”。他以大量微观史料和宏观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之所以在工业革命后才真正启动,不是因为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因为一个思想范式的转变:人类开始系统性地追问“为什么”,而不只是“如何”。

在《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A Culture of Growth: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Economy)等著作中,莫基尔区分了“有用的知识”(useful knowledge)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他指出,科学解释能力的累积(而非仅靠经验主义的工匠技艺),才是技术持续演化的根基。

更重要的是,莫基尔强调文化、制度与认知结构的互动——一个社会必须具备容纳、保护甚至奖励新思想的机制,才能使创新持续发生。这是为何17世纪的英国而非中国或奥斯曼帝国率先踏上增长之路;不是因为天赋资源,而是因为思想解放。

真知灼见: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火箭,那制度就是燃料,而思想开放则是点火装置。

阿吉翁-豪伊特模型:在创造性破坏中前行

如果说莫基尔解释了创新为何在某些时刻“引燃”,那么阿吉翁与豪伊特则揭示了创新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引擎”。

1992年,二人合著的开创性论文《创造性破坏与增长》(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正式将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数学化,纳入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他们所开创的“Schumpeterian Growth Theory”,成为继索洛模型与AK模型之后的第三代增长理论。

核心思想极其清晰: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新旧之间的斗争。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使旧的技术迅速贬值,进而推动资源重新配置到更高效的方向。创新既是创造,也是破坏。破坏不仅不可避免,更是必要的。

阿吉翁和豪伊特进一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不同领域:教育政策、市场竞争、金融结构、国家制度对创新的影响等。他们提出一个极具政策启发意义的命题:不是所有创新都自然而然发生,国家必须通过制度设计释放创造性破坏的正面效应,同时管理其社会成本。

例如,过度垄断与对既得利益者的保护,会使创新动力陷入停滞,而不平等的创新红利分配,则可能激发政治抵制。因此,他们主张“包容性的创新国家”(inclusive innovation state)——既推动新技术,又保障社会公平。

真知灼见: 创造性破坏是文明前进的发动机,但它也可能碾压掉社会的稳定。如果不能管理“破坏”,创新也可能成为增长的敌人。

超越增长:“创新”的未来含义

在通胀阴影未散、全球产能过剩、人工智能急速进化之际,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重新唤醒我们对“增长”本质的深刻反思。

第一,他们纠正了“增长等于积累”的误解。传统经济学对资本与劳动力的积累解释增长,而莫基尔、阿吉翁、豪伊特提醒我们:真正决定长期增长的,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是新思想能否替代旧范式。

第二,他们强调增长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非连续的跃迁。一项创新可能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带来生产率突变。但这也伴随着失业、社会不安与制度延迟。因此,未来的政策制定必须更具有韧性与前瞻性,既拥抱变化,也预防冲击。

第三,他们促使我们思考:增长的终点是什么?在一个AI取代人类劳动力、绿色转型亟需投资、社会信任日益稀缺的世界,增长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创新不是为了更大的GDP,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一个制度与创新的新时代?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这三位学者的褒奖,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创新不是神秘的灵感闪现,而是可研究、可培育、可管理的社会过程。

这对全球政策制定者是强烈提醒——脱离创新的增长将陷入平庸,而脱离制度治理的创新可能引发灾难。尤其在今日科技巨头林立、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制度以激励“好”的创新、约束“坏”的破坏,成为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议题之一。

他们告诉我们,增长不是一个自动程序,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资、博弈与改革的历史工程。每一项技术革命背后,都是一场思想革命。

奏响未来经济的交响乐

在这个被不确定性笼罩的时代,莫基尔、阿吉翁与豪伊特的理论,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经济前行的海洋。他们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照搬的蓝图,而是提供了一种“如何理解变化”的方式。“获奖者的工作表明,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次陷入停滞,“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说。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最重要的使命——不仅是奖励数学模型的优美,更是奖励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思想。

2025年,这项大奖颁给他们,来得正是时候。

如果说过去经济增长是少数国家的特权,那么在三位诺奖得主的努力下,创新驱动增长的理念,正在成为全球未来的共识与行动指南。这,或许才是他们给世界带来的最大真知灼见。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