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7 作者: 王衍行
当地时间3月14日,特斯拉公司向美国政府发出一封公开信,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可能升级的关税政策。信中警告称,若美国继续推动关税战,特斯拉将首当其冲成为“靶子”,其全球供应链和市场份额将遭受重创。
受访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3月14日网瞰天下。
当地时间3月14日,特斯拉公司向美国政府发出一封公开信,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可能升级的关税政策。信中警告称,若美国继续推动关税战,特斯拉将首当其冲成为“靶子”,其全球供应链和市场份额将遭受重创。这一发声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不仅因其来自特朗普“亲密盟友”马斯克旗下企业,更揭示了美国科技巨头在贸易保护主义下的集体困境。
“美国造”供应链短板暴露,特斯拉直言“被坑害”
特斯拉在信中坦言,尽管公司已尽可能将供应链环节转移至美国本土,但部分关键零部件“难以或无法在美国生产”,例如高性能电池、稀土材料等。若相关进口部件被加征关税,特斯拉的生产成本将大幅攀升,最终转嫁至消费者,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一名知情人士向《金融时报》透露,特斯拉内部评估认为,现行关税政策“正在坑害美国制造商”,而美国政府并未充分评估本土供应链的局限性。
路透社分析指出,特斯拉的控诉代表了多数美国企业的担忧。特朗普政府近年来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电动车、半导体等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然而,美国在电池技术、矿产加工等领域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导致企业陷入“供应链断档”与“成本飙升”的双重困境。
中国市场:特斯拉的“生命线”与潜在风险
中国作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动向尤为关键。2025年2月,中国宣布对美国进口的电动皮卡加征10%关税,精准针对特斯拉尚未在华上市的“赛博皮卡”(Cybertruck),被外界视为对美贸易反制的信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指出,若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特斯拉在华份额可能迅速被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蚕食,“失去中国市场等于自毁长城”。
为应对风险,特斯拉加速推进本地化战略。其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于近期投产,仅用9个月便实现量产,预计年产能达1万台,目标直指全球市场。经济学家认为,该工厂不仅可规避关税壁垒,更将带动中国储能产业链升级,形成“以技术换市场”的双赢格局。此外,特斯拉柏林工厂正紧急扩产,计划向加拿大等市场出口Model Y,以替代受高关税影响的美国产车型。
全球化VS保护主义:科技企业难逃“政治化”漩涡
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科技企业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间的艰难平衡。王衍行强调,贸易保护主义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若美国执意将科技企业作为政治筹码,动摇的将是其科技霸权的根基”。数据显示,2024年特斯拉在加拿大销量达4.8万辆,其中1.1万辆依赖上海工厂供应。然而,加拿大近期对中美电动车分别加征100%和25%关税,迫使特斯拉调整全球工厂分工,供应链紧绷程度已达极限。
另一方面,中国在贸易战中展现出韧性。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与关键技术突破,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正加速替代美国产品。例如,比亚迪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首超特斯拉,而华为搭载国产5G芯片的手机已突破技术封锁。分析认为,美国若继续加码关税,或将加速中国产业链的自主创新,反而削弱自身优势。
未来走向:创新还是壁垒?
特斯拉在公开信中呼吁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供应链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而非筑起关税高墙。然而,特朗普政府尚未对此作出回应。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的“求生”策略或成行业范本:通过全球多中心布局分散风险,同时加大技术投入以降低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
这场关税博弈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当科技巨头被迫卷入政治漩涡,创新的脚步必将受阻。特斯拉的公开信不仅是一封“求救信”,更敲响了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警钟。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