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6 作者: 王衍行
据报道,哈佛商学院的数据显示,2024届MBA毕业生中, 23% 的求职者在毕业后三个月仍未找到工作。这个比例在2023年是20%,而2022年仅为10%。换句话说,哈佛的就业数据已经连续两年恶化。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2025年1月21日财富中文网。
据报道,哈佛商学院的数据显示,2024届MBA毕业生中, 23% 的求职者在毕业后三个月仍未找到工作。这个比例在2023年是20%,而2022年仅为10%。换句话说,哈佛的就业数据已经连续两年恶化。
曾经,哈佛MBA的头衔如同进入职场的“金字招牌”,无论是顶级投行、咨询公司还是科技巨头,都争相抛出橄榄枝。
然而,《华尔街日报》报导,去年春天毕业的哈佛MBA毕业生中,有23%在离开校园三个月后仍在寻找工作,该校表示,这一比例高于前一年的白领劳动力市场降温期间的20%,而2022年这一数字为10%。
这一数据无疑令人震惊。名校的光环为何不再闪耀?背后的深层逻辑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与经济变迁?
精英教育的黄金时代落幕?
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顶级MBA项目几乎是通往高薪职业的保证。名校带来的社会资本、庞大的校友网络,以及在招聘市场上的强大信誉,让毕业生在职场上自信满满、游刃有余。然而,这种模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光环效应的减弱
过去,哈佛MBA的光环往往意味着候选人具有非凡的智力、卓越的领导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但在当下,“名校光环”正逐渐退色。企业更倾向于看重候选人是否能即刻为组织创造价值,而不再仅仅依赖学历的象征意义。正如哈佛职业发展负责人克里斯汀·菲茨帕特里克所言:“我们无法不受困难的就业市场影响。上哈佛大学不会让你与众不同,你必须具备技能。”
数据显示,不仅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等十多个顶级MBA项目去年就业情况,比近年来的任何一年都要差。
“精英教育”如何适配新的社会需求,已成紧迫课题。尽管如此,一些高校的官员表示,大多数顶尖学校的MBA毕业生最终都能找到高薪工作,他们在白领就业市场中具有显著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名校的MBA的就业率、薪酬还是要略胜一筹的。
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冲击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加速也削弱了精英教育的优势。曾经将MBA毕业生视为标配的金融与咨询行业,早已面临技术替代和商业模式转型。金融科技的崛起削减了对传统金融分析师的需求,而管理咨询行业则被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侵蚀。技术革命在重塑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高端人才的定义。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哈佛MBA的求职难,实际上是全球就业市场“权力结构”调整的缩影。在这一变化中,三个趋势尤为显著:
1. 企业需求的变化:从泛管理到深技术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而传统MBA课程重视的宏观管理与战略规划能力,在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环境中显得相对泛化。以谷歌、亚马逊为例,这些科技巨头已大幅减少对MBA毕业生的招聘,同时转向更倾向技术背景的候选人。甚至连亚马逊在其物流业务中,也更加重视拥有供应链管理实操经验的人才。
2. 宏观经济的波动与白领市场的收缩
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高利率与经济不确定性使企业在招聘方面变得更加谨慎。以2024年为例,美国劳动力市场白领就业机会整体下降,顶级商学院的未就业率翻倍。对高薪岗位的竞争越发激烈,MBA毕业生不再是企业的优先选项。
3. 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当前,顶级商学院课程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市场变化。许多学校仍以传统案例教学为主,而忽视技术技能的培养。例如,哈佛MBA虽新增了一些针对人工智能与创新管理的课程,但总体上依旧偏重通用管理,缺乏对学生在具体技术领域的深度培养,往往浅尝辄止。
顶级教育的反思与调整
面对市场对精英教育的质疑,商学院开始逐步转型。例如:
1. 数字化工具与技能补充
哈佛商学院引入人工智能工具,帮助其已经毕业的校友通过数据匹配和技能培训缩小求职差距。这一举措虽然值得肯定,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应对。如果商学院能在培养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储备和跨界能力,则能从根本上增强其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工作适应力。
2. 校企合作的深化
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已经开始调整校园招聘模式,与企业共同设计实习项目,确保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实践经验。这种“预就业”模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但是否能长久支撑,仍有待观察。
3. 教学内容的革新
未来的商学院可能不再以单纯的管理课程为核心,而是融合技术、伦理和全球化视角,形成更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比如,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商业伦理等学科的跨界融合,将成为下一代MBA教育的重点。
对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启示
1. 对求职者:适应变化,终身学习
对于顶尖商学院的学生而言,拥有顶级学历不再意味着“就业保险”。只有通过持续学习,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对学校:重新定义“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的核心不应仅是塑造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而应培养具有技术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这既是对社会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3. 对社会:构建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就业生态
企业在缩减招聘规模的同时,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成长路径。政府也需完善政策环境,为教育与产业间的高效衔接创造条件。
哈佛MBA就业难的现象,为全球教育与就业生态敲响了警钟。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名校光环的反思,更是一次关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讨论。在激荡的变革时代,唯有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才能让教育重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