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为中美关系这艘大船平稳前行添砖加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衍行  /  

为中美关系这艘大船平稳前行添砖加瓦

发布时间:2025-11-03 作者: 王衍行 

10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会谈,六年之后的再次会晤,不仅是两位领导人重启对话的历史时刻,更是中美关系重新校准方向、走出动荡周期的关键拐点。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10月31日财富中文网

10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会谈,六年之后的再次会晤,不仅是两位领导人重启对话的历史时刻,更是中美关系重新校准方向、走出动荡周期的关键拐点。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暗流汹涌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会谈,无疑成为当下世界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六年之后的再次会晤,不仅是两位领导人重启对话的历史时刻,更是中美关系重新校准方向、走出动荡周期的关键拐点。

习近平提出,要“把握好方向、驾驭住大局,让中美关系这艘大船平稳前行”。这不仅是一句外交辞令,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球战略宣示——它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在从“博弈主导”走向“共管共赢”的新阶段,也意味着两国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大国相处之道。

六年后的再握手:信号与象征

历史会记住这一刻。自2019年大阪G20之后,中美最高层长期未有面对面的战略沟通。六年间,两国经历了贸易战、科技脱钩、疫情危机与地缘摩擦,关系一度跌至冰点。釜山的会晤,是在多重压力下的主动破冰,其象征意义远超会谈本身。

首先,这是战略理性回归的标志。

当世界经济在高利率与供应链重构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中美两国都意识到:脱钩无法带来安全,封锁不会带来繁荣。此次会晤的重启,是理性力量战胜政治躁动的体现,是大国领导人以长远战略眼光重新审视彼此关系的信号。

其次,这是信任重建的开端。

习近平在会晤中指出,自特朗普再次当选以来,两人“保持密切联系,多次通话、互致信函”。这些表面看似礼节性的互动,实际上为高层沟通恢复铺设了信任通道。而特朗普则回应称,“相信两国将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这不仅是姿态,更是意图——他希望为美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伙伴,也希望为自己第二任期奠定国际稳定的基石。

第三,这是全球秩序稳定的支点。

当下,乌克兰战争未息,中东局势紧张,全球南方国家在债务与气候危机中艰难求生。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任何缓和或共识,都会产生“稳定红利”。釜山会晤的积极信号,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引发连锁反应——全球主要股指当日普涨,大宗商品价格趋稳,资本流向回归理性。

“平稳前行”的战略智慧

“让中美关系这艘大船平稳前行”,是习近平在复杂局势下的深思熟虑之言。比喻虽温和,其内涵却深刻——这艘“大船”不仅象征着中美两国的经济体量,更象征着全球体系的平衡力量。

第一层含义,是稳定压舱。

在当前国际秩序中,中美关系的每一次震荡,都可能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稳定本身就是最稀缺的公共产品。习近平强调“把握方向”“驾驭大局”,意味着中国不追求短期的胜负,而是致力于为世界提供可预期的战略稳定。特朗普在会谈中以“我毫不怀疑这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晤”作答,也反映出美国方面对“可控竞争、合作求稳”的现实认知。

第二层含义,是共赢舵向。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振兴与“让美国再次伟大”并行不悖。此言直击问题核心:两国的竞争可以是良性的,而非零和。中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美国则希望重振制造业、创造就业。两国若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建立互补机制,将不只是避免冲突,更是实现“双赢”的航程升级。

第三层含义,是全球担当。

在会谈中,习近平特别提到中美可以“多办一些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这一表述超越了双边关系的框架,指向全球治理层面的合作空间。从气候变化到粮食安全,从人工智能伦理到地区冲突调解,中美合作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希望。

对抗走向共塑:关系转型的可能

中美关系之所以历经波折,是因为双方过去多以“竞争-对抗”的线性逻辑定义彼此。然而,釜山会晤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开启了“共塑规则”的可能性。

在贸易领域,双方团队已在吉隆坡达成“基本共识”,涉及关税减免与关键矿产出口的协调。这意味着,两国都认识到以谈判替代制裁,以互惠替代胁迫的必要性。正如特朗普所称:“我认为我们已经就很多事情达成了一致,现在我们将就更多事情达成一致。”

在科技领域,中国强调“开放创新、共享红利”,而美国则希望确保“竞争有界”。这种“竞合并存”的新平衡,是科技全球化的现实走向。若能在人工智能监管、芯片供应链等领域达成基础协议,将为全球科技治理树立范本。

“添砖加瓦”的新内涵

要让这艘大船真正稳健前行,光有政治意愿还不够,必须以制度和行动“添砖加瓦”。

一是建立中美未来发展合作清单。

以10年为周期,制定涵盖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农业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合作路线图。每年由双方评估落实进展,形成“年度成果表”。这将使合作可视化、可持续化,避免口号化。

二是设立中美风险预警与沟通机制。

在金融、科技、及地区安全等敏感议题上,建立“即时沟通热线”与“危机管理中心”,确保任何突发事件能在24小时内由高层直接沟通。减少误判,是稳定的第一步。

三是共同推动全球公共产品建设。

包括气候行动、清洁能源技术、全球减贫计划和公共卫生合作。中美可以设立联合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转型资金与技术支持。让竞争转化为贡献,让大国博弈变成大国担当。

历史将如何记住釜山

如果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破冰之旅”,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互利共融的黄金期”,那么2025年釜山会晤,有望成为中美关系的“再平衡时刻”。

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在全球格局动荡、意识形态争议激烈之时,两位风格迥异的领导人选择重新对话,而非各走极端。习近平以稳健的战略定力提出“平稳前行”,特朗普以务实的商业逻辑回应“共赢合作”,二者在理念上的交汇,为大国竞争注入了新的理性与温度。

这不仅是中美关系的“破局”,更可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启”。世界需要中美的博弈,但更需要中美的共建。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的发展振兴同特朗普要实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并行不悖,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从握手出发,驶向远方

釜山的握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让世界看见,中美两艘巨轮不必相撞,也能并行;不必互设障碍,也能同向而行。

未来,中美关系仍会遇到暗流与礁石,但只要双方领导人持续保持战略定力,以合作为帆、以沟通为舵、以互信为锚,这艘承载全球希望的大船,就不会偏航。

历史的风浪再大,也吹不翻共同利益的航程。

为中美关系平稳前行添砖加瓦,不仅是中美的责任,更是时代赋予两国共同的使命。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

关键词

王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