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6 作者: 王衍行
民众才是最明白经济的群体。未来,经济上必然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金融也越来越难以琢磨。譬如,一些学者、研究机构可能经常抛出一些雾里看花式的观点、研究报告,甚至其中的个别内容、观点、看法等毫无章法、毫无逻辑。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2023年1月12日财富中文网。
天上没有掉馅饼:
原文的标题要更容易被人接受。原文的标题是《【国信银行】我国居民存了好多钱:缘由和影响》,本文的标题是《分析师:中国居民存了好多钱,多到银行都资产荒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本文的标题是从原文中断章取义而来的,但从公允的视角看,这个标题有误导的成分。
有价值的内容。一是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且未来不确定性增大,居民信心持续下降,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二是消费、投资受阻。疫情对消费场景破坏较大,直接带来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下降。另外,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居民购房意愿下降,最终带来居民被动储蓄增加;三是理财产品失去吸引力。居民配置理财的意愿有所下降,带来居民存款被动增加;四是居民存款高增且定期化趋势明显,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存款多增更显著;五是2023年房地产和消费将呈现持续改善的态势,我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居民存款也将陆续转化为消费、投资。
对“居民存款高增”的认识。一是不值得大惊小怪,无论沿海还是其他地区,居民的存款获得感均呈现了降低趋势,而不安全意识却明显增强,这无可厚非。因此,所谓“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说,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甚至是在图虚名、招实祸;二是“居民存款高增”仅仅是资产的表现形式转换而已,即,拆东墙补西墙,而不是个人存款、财富实质的、显著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居民以外的各方,没有必要对这件事添油加醋、大肆渲染,甚至有非分之想。
对“银行都资产荒”的再认知。其实,在防范金融风险中,有的银行已经是“泥菩萨过河”,何谈“资产荒”!可以说,若一家银行忽视资产质量,而一味追求“假大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Trouble Maker ”,广大的投资者,肯定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明白优胜劣汰的道理。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银行真的存在“资产荒”,也需要真正优质的银行干有用的事,而不是一哄而起地大干快上,甚至不计后果的饥不择食、狼吞虎咽。
民众才是最明白经济的群体。未来,经济上必然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金融也越来越难以琢磨。譬如,一些学者、研究机构可能经常抛出一些雾里看花式的观点、研究报告,甚至其中的个别内容、观点、看法等毫无章法、毫无逻辑。必须强调的是,“知屋漏者在宇下”,民众才是最聪明群体之一,由于,这个群体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禀赋。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