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8 作者: 王衍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理应警惕一切未经严谨求证的指控,尤其当这些指控背后隐藏着刻意误导的动机。《金融时报》(英)所谓的“特斯拉14亿美元不明支出”之说,完全是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的产物。这不仅是对特斯拉的恶意中伤,更是对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的公然破坏。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载于3月27日财富中文网。
“14亿美元不明支出”系捕风捉影,有敲诈之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理应警惕一切未经严谨求证的指控,尤其当这些指控背后隐藏着刻意误导的动机。《金融时报》(英)所谓的“特斯拉14亿美元不明支出”之说,完全是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的产物。这不仅是对特斯拉的恶意中伤,更是对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的公然破坏。
捕风捉影的数字游戏
先让我们解剖这14亿美元的“消失”之谜。这篇文章大肆渲染所谓的“资金缺口”,试图制造危机感,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对财务报表有基本认知的人都知道,资本支出和资产增长之间的短期差额本就是正常现象。汇率波动、资产折旧、生产基地扩张中的短暂滞后效应,甚至会计科目的不同分类方式,都可以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这就像指责一个人去年买了房子,今年房价涨了却没涨够——荒谬至极。
更何况,普华永道从2005年起便负责特斯拉的财务审计,难道这家世界顶级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集体失职?如果连审计机构都未曾发出警告,《金融时报》凭什么就能“拨开迷雾”?
出于疑虑,我咨询了一些公司内部控制专家,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位专家认为“14亿美元不明支出,可能暴露出特斯拉的内部控制问题”在道德、制度、法律经得起推敲。
特斯拉的增长逻辑:赌的是未来,而非短期报表
如果说《金融时报》的作者还有一丝对特斯拉商业模式的理解,他就该知道,特斯拉不只是电动汽车公司,而是一家将自己押注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巨头。马斯克的愿景是以无人驾驶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颠覆全球产业格局,这意味着特斯拉需要比传统制造企业更大规模的前期投资。这种策略短期内或许会在财报上制造一些“异常”,但长期来看,它的回报将是指数级增长。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微软在上世纪90年代烧钱开发Windows时,是否有人跳出来指控“资金去向不明”?亚马逊在云计算业务初期疯狂投资、亏损连连时,是否有人炒作“财报漏洞”?结果如何?今天,Windows是全球计算机生态的基石,AWS(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则成为亚马逊的利润引擎。投资未来,短期亏损,长期回报——这是科技巨头们的共同路径。
别有用心的舆论操纵
这篇报道不仅缺乏金融常识,其背后更可能隐藏着别有用心的动机。众所周知,特斯拉是全球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公司之一,任何关于它的负面报道都会成为市场操纵的工具。
回顾2023年至今,特斯拉股价的每次大幅波动,几乎都伴随着类似的“爆炸性新闻”:从“供应链危机”到“产能瓶颈”,再到“马斯克分心”,每一次都被炒作得惊天动地,但最后证明大部分不过是乌龙一场。
这次也不例外。“14亿美元不明支出”不过是资本市场上一场巧妙设计的闹剧。媒体推波助澜,空头借机收割,最后倒霉的,永远是被误导的投资者。
警惕舆论陷阱,莫让创新者寒心
创新者的征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马斯克正在构建一个以AI和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未来,而这样的道路注定布满质疑、嘲讽甚至恶意中伤。但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先驱者,最终都将以辉煌的成功回应这些质疑。
投资者需要的,不是被媒体的情绪操控,而是保持理性、独立判断。因为在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某家公司短期财报的波动,而是整个社会对创新的误解和敌意。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