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义桅谈树立世界眼光:“我们共一个月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义桅  /  

王义桅谈树立世界眼光:“我们共一个月亮”

发布时间:2018-01-16 作者: 王义桅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对外合作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响应倡议、加强合作。1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在此期间,马克龙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十分重要,法国愿积极参与。在这种形势下,党员干部怎样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如何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统一起来?本报特就此话题专访国际关系研究专家王义桅教授。

  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微信公众号。


  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我国与国际社会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从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思考和把握问题,越来越成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对外合作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响应倡议、加强合作。1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在此期间,马克龙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十分重要,法国愿积极参与。在这种形势下,党员干部怎样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如何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统一起来?本报特就此话题专访国际关系研究专家王义桅教授。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为我国和其他沿线国家提供了大量发展机遇。图为工作人员使用大型门吊为中欧班列(郑州)装载货物。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法国总统马克龙此次访华期间多次表示,法方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接受“一带一路”倡议?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外交思想有何关系?

  王义桅:“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给发达国家带来大量商机。彭博社引用麦肯锡(McKinsey&Co.)顾问的表述,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贡献80%的世界经济增长,新增30亿中产阶级。据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预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因此,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对“一带一路”表示欢迎,并愿意参与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越来越体现于“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让国际合作有了抓手和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合作提供了方向和理念。

  记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交理念。对此,您怎么看?

  王义桅: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体系完整、视野宏阔、内容丰富。总体来说,就是以十九大报告中的“五个要”为路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大国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在世界局势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关口,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梦融通,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篇章,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着眼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更加自觉、自信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5年至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连续进行两次集体学习,这是从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迈向中国自觉的标志。中国正在实现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

  记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怎样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怎么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关系?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灵魂,“一带一路”倡议是其实践路径。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符合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及其背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中西体用、赶超西方的思维逻辑,不再纠缠于哪个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其实我们共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谈论中国崛起,而是更多关注“一带一路”。这就一下子把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解构了西方中心论,体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发展人类两大主题的高度浓缩和升华,着眼于各国共同发展,以共同使命化解国家利益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国际社会以更宏伟的目标,超越了西式全球化的狭隘,以和平与发展共同目标化解全球化争执。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化解价值观分歧,塑造共同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因此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当今世界的共同挑战、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任务。“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期弘扬两千年丝路文明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一个是理念引领,一个是实践路径,是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代表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通过中国故事讲世界故事”

  记者:当前,我国与国际社会互联互动空前紧密。打开世界视野、练就与国际社会打交道、谋发展的本领,成为很多地方治理者面临的现实考验。党员干部首先应该增强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王义桅:合作、发展首先要沟通交流,党员领导干部要优先在这方面下功夫。在国际合作中,党员领导干部与外国政商人士沟通交流,要学会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党员领导干部是解答时代命题、承担时代使命当仁不让的骨干力量。鸦片战争以来,讲西方如何发达,中国如何借鉴其经验,实现追赶,是主旋律。换句话说,都是在讲别人(西方)的故事。中国有没有故事?当然有,但在国际层面主要是别人在讲,从《西行漫记》到《西藏七年》,不一而足。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新的时代塑造中国的世界观,确立中国制度性国际话语权。

  记者:党员干部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怎么同外国人“讲话”?

  王义桅:党员干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地方党员干部讲中国故事,首先,要超越“本地区”、超越“中国”。世人对中国日益好奇,但好奇之外是疑问——中国成功对我意味着什么?中国失败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心中有梦想,肩上有使命。同样,外国人心中也有梦想,肩上也有使命。地方治理者讲述“一带一路”故事,就要在强调西安、敦煌,张骞、郑和之外,更要着眼于当代,强调丝绸之路是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一带一路”是全球大合唱。

  其次,要超越“故事”。中国故事有成功,也有教训,关键是故事背后的道。道在,自信在。但要让别人自信,关键在讲好中国故事之道,鼓励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一个个地区的故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只有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的故事,与其他国家有共通性,别人才能理解、愿相信、好交流。讲好中国“话”,要更侧重讲“我行,你也行”,“我错,你不要错”。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多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句话,从“我的”转化为“我们的”,才是“一带一路”传播之道。

  最后,地方治理者讲故事要有超越“讲”的意识和追求。需求创造供给。讲故事,要学会问,学会倾听,激发对方听我讲的兴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讲,更好与对方互动。地方治理者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首先就是要听——听听沿线国家的需要、期待,然后探讨如何满足这些需要、期待,用一个个项目、一批批产品和一个个经验,向沿线国家表明“一带一路”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沿线国家的共同期待,将改变全球化更多有利于海洋国家、沿海地区的局面;同时,强调“一带一路”作为合作倡议与国际公共产品对世界的贡献。这比布道传教式交流,效果要好得多。

   记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义桅: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讲述中国故事,尤其要改变两种现象。一是有故事,没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二是有中国,没故事。中国人讲中国,往往有中国但没故事,或者故事太有地方特色、“中国特色”,缺乏通约性表达,难以引起国际共鸣。

  改变这两种状况,要将中国、故事连贯为中国故事,通过中国故事讲世界故事,塑造世界的中国观。套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各讲故事,讲人故事,故事与共,天下大同”。总之,讲好中国故事之道,是讲好“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的逻辑,讲好世界故事,讲好时代故事。

   “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有内外统筹的关怀”

  记者: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带一路”的特点是实体经济全球化。这个观点非常有见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实体经济全球化?

  王义桅:实体经济代表性的就是基础设施。习近平主席说过,“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首先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它的八大优先合作领域之首就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将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通信干线网络三个方面加强合作。

  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约1万亿美元,但要想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速和满足未来的需求,到2020年每年至少还需增加1万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美国战略家康纳提出,未来40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4000年!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至15%。因此,“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并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记者:中欧班列是不是实体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具体产物?前段时间,有个别声音认为,中欧班列的运行状况不理想,我们在“赔本赚吆喝”。现在情况如何呢?应怎样认识班列的意义?

  王义桅:它当然是实体经济全球化的标识物。前段时间,国内外常纠缠于中欧班列的补贴、空载情况,忽视中欧班列的四重效应:重塑价值链,振兴内陆贸易,推动地方合作,帮助中小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已经形成西、中、东三条中欧班列运输通道,已累计开通6000多列,实现了中欧之间的道路联通、物流畅通。中欧班列的开行,使中国和班列经过的沿线国家的贸易额直线上升。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等品类。

  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是海洋型全球化,90%的贸易通过海上进行,80%的GDP来自于沿海地区一百公里地带。为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欧班列开启欧亚内陆贸易的新时代,其成本是空运的五分之一,时间比海运缩短了一半以上,在汽车零配件、保质期短食品等货物运输方面尤其具有优势,丰富了中欧人民的生活。

  随着中欧班列的开启及统一标识,中欧班列规模系统效应逐渐显现,返程空车班列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中欧班列还促进了中欧地方合作,物流、信息流增强了中欧贸易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参与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并通过水路、港铁联运,实现全球价值链重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我们应该怎样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抓住实体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王义桅: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主要负责同志应当有内外统筹的关怀。首先,我国在铁公基、天电网、陆海空、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传统、新兴基础设施各领域,从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各环节,最重要的是效率和性价比,具有全方位优势。各地应结合自身在这些领域的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对接海外市场。其次,还要发挥我们独有的国资委、发改委和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长远稳定的决策体系,统筹协调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优势,充分释放制度效能、产业效能。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打造立体、相互衔接、互联互通的横向全球化,可将中国标准、模式推出去变成世界标准。各地应结合优势产业、特色技术体系,在提升我国制度性国际话语权中有所作为。

  当然,国家间设施联通涉及领土主权、法律规范、技术标准、环境评估,更涉及政府、企业和个人,以及项目的设计、融资、施工、运营管理等众多领域、方面和层次,需要创新合作模式,克服各种困难,先试点再推广,久久为功,步步为营,逐步推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