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义桅:“一带一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义桅  /  

王义桅:“一带一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2-11-10 作者: 王义桅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支持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改善全球治理等方面也都产生了直接的积极效应,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实践平台和重要驱动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022年11月9日学习中国公众号。


image.png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支持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改善全球治理等方面也都产生了直接的积极效应,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实践平台和重要驱动的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后的转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合作不但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一带一路”在新冠疫情后的转型应该是双向的,即全球化转型和中国经济自身转型。同时,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应朝向绿色、健康、数字方向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合作,跨境电商、数字经济合作、数字治理合作、还有数字安全倡议等。在东南亚,中亚、中东欧、东非等地区,还形成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合作高潮。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推动国际抗疫合作,行动是最好的回答。中国还发起了“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欢迎更多国家加入。


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我们不能进行资本的无序扩张,而是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比如,我们可以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通过新基建转移到成渝地区,或者将发展的辐射范围扩大到西南地区、北地区、中部地区等。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让国内的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健康流通。此外,我们还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新的投资机会,并且继续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际循环的一个重点。发展中国家要想致富、摆脱贫困,就要在振兴经济同时参与全球分工。发展中国家要致富,政府要不能只服务于市场,还要培育市场。


当前,我们需要和“一带一路”参与国进行数据、服务、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矛盾的,而是同频共振的。我们要以周边为首要,以亚欧大陆为主体,依托国际大通道夯实“六大经济走廊”,以拉美、非洲为两翼,逐步推进与发达国家第三方市场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评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这样说道:“对我而言,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联合国在《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问题,让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能源是重中之重。


非洲虽然缺电,但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可以利用光照、日照发展光伏产业,就地取材。拉丁美洲,可以利用当地风能优势发展风能。


如果一个地方既没有风,也没有光照,也没有水怎么办?南亚地区就是这样。现在,我们通过新疆的750特变压网络,将中亚地区的煤油变成电,输送到南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条件,国与国的电网要接在一起,需要国家间的高度信任。


“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虽然性质和范畴不同,但有很多共通之处,有望形成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个星球唯一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坚定这个信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