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9 作者: 王义桅
文明关乎“我们”的问题,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去哪儿?来到澳门,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具深层、更全球化的澳门。活动主办方盛情邀请,安排观看张艺谋导演、何超琼出品的《澳门2049》,哲学理念与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引发了对文明碰撞全方位思考。
受访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月8日环球新闻报。
华侨华人聚濠江大会、华侨华人助力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澳门盛大开启。该论坛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澳门归侨总会联合主办,是澳门喜迎宾朋的传统交流平台。论坛第二届在澳门旅游塔举行,盛会嘉宾云集。来自海外约80个国家和地区的187位侨界领袖、侨界青年应约而至;内地各省市侨务单位及港澳台社会各界等近千位嘉宾齐聚濠江、共襄盛会。五湖四海的嘉宾齐聚一堂,为“祖国的掌上明珠”带来第一份礼物,携手共谱发展新篇。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教授受邀出席,发表了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之道:华人华侨的智慧》的主旨演讲,相关内容在央视 CCTV4 报道。随后在行程中,王义桅教授接受了回访,就“一国两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澳门智慧展开了深入探讨。
问:您提到文明互鉴时指出,文明是一个 “成为” 的动态过程,恰似 “遇到了你,才成就了我”。从国际关系视角出发,如何看待在澳门发生的文明互动与生成?从澳门研究的视角,如何体现地方性、国家性和国际性?
王义桅:文明关乎“我们”的问题,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去哪儿?来到澳门,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具深层、更全球化的澳门。活动主办方盛情邀请,安排观看张艺谋导演、何超琼出品的《澳门2049》,哲学理念与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引发了对文明碰撞全方位思考。
第一是自然与科技;呼麦,无需藉助任何科技手段,从腹腔发出鸣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这是人类本来的状态。而科技推动文明走向现代化,人类发展出现代性之后,却逐渐丧失了直接沟通的能力。人和自然的隔绝也使文明之间的对话难度增加。《苗歌·空灵》形象地再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哲理。
第二是过去与未来;文明在历史的灰尘中,沉淀出“我是谁”,在遇到另外一种味道、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时,加深了“我是谁”的认识。《彝声·海洋》/《唱书·缘起》都表达了这一思想:文明互鉴,无论是我借鉴你,还是你借鉴我,都存在一定的文明悖论。文明的最好状态,是“我们”一起,形成合力,定义这个类别,在类别中重新发现自己。
第三是强大与脆弱:《秧歌·数控》场景演出暴露AI的脆弱性,人与AI互动的时候,突然停电了。停电了,即使AI再先进,也使不出来。《岔口·面具》将京剧《三岔口》故事与人-iPad隐喻很好关联,看似强大其实很脆弱,看来先进却可笑:一直在与影子打斗。开场表演《神鼓·影子》就道出了“人定义机器”还是“机器定义人”的人类文艺复兴主题,发出了“AI不教,人之过”的感慨。
《2049》这样的一场演出,放在澳门,十分适宜。澳门是中西文明交汇之地,正如《美狮·光芒》表达的中国舞狮文化与美高梅的狮子王,都在变幻莫测的声光艺术中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澳门是以小容大,展示“一多不分”“理一分殊”理念,最符合“小而美”的特质,能够容纳进这么多元素,承载这么多发生。澳门不去分辨,哪里是你,哪里是我,文化中分不出哪些是中,哪些是外,各民族与地域的文化元素皆得以自然呈现。澳门开放而包容,这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韧性。我常说,中华文明传统以土地为根,以陆观海,以海观洋,正迈向以洋观洋、以天下观天下。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张开放、包容,不去挑战现有海洋秩序,而是推动海洋秩序更加包容、公正、合理、可持续。这种21世纪的海洋观,在澳门五百年的历史中,已有所体现。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澳门是镶嵌在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中国最早一批留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不少中华经典在这里经翻译传到西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文化不少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澳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独特贡献。”澳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殊形态,无论是走向海洋文明而生,还是海洋文明向这颗明珠走来,如今,澳门正是中华文明凝聚在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2025年澳门旅游论坛即将举办,我觉得可从三个境界予以设计:发现他——异域文化、风光;发现我——我通过你而成为我:旅游发掘自我、完善自我;发现你我之外的世界:我将无我,不负人类。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或文化遗产,只是坐落在你那儿的人类共同财富,正如候鸟经过你头顶上空而不是你的,应维护、弘扬,造福人类。自然与文化、时间与空间、小我与大我,完美融合。
问:您主张国际关系学是人学在国际层面的体现。您两次作为世界华侨华人汇聚濠江活动的主讲嘉宾,如何理解 “人” 这一关键因素,以及归侨群体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王义桅:受主办方邀请,我的演讲题目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之道:华人华侨的智慧》。演讲以纪录片《邬达克》为引,先讲了外国侨民故事。邬达克(Ladislaus E. Hudec,1893-1958)作为一名外国人,在上海设计了超过100栋单体建筑,至今仍然有35处被列为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例如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绿房子等。人们知道他,不是因为他来自哪里,国籍是什么,而是因为他跨越鸿沟,寻找共识,创作经典。上海设有他的纪念馆,人们纪念他为“上海建筑师”,赞扬他连接了世界。他乡即故乡,华侨华人对此最有体会。华侨华人能够在我国和他国之间建立关系共同体,促使国家之间的关系由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转变。
在本届华侨华人聚濠江活动中,我的邻座是塞舌尔共和国(Republic of Seychelles)的华裔,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当地社会了如指掌,全方位参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我没有去过塞舌尔,但我曾到过毛里求斯,与当地侨领朱梅麟(Moilin Jean Ah-Chuen 1911-1991)有过深入交谈。朱梅麟是毛里求斯前国会议员,他的贡献被标志性地表彰,路易港的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政府发行的25卢比钞票印有他的头像。二战期间,毛里求斯生活物资短缺,朱梅麟号召零售业商人,配合政府调运库存货物,以保障民众生活所需,解决了当地的食品危机。他创立ABC集团,从零售店发展成为毛里求斯的领先企业。回想起他的谈话,言语之间,表达出重视实业的理念,建立出口加工区,发展纺织加工业。这样的一代侨领所展现的远见和才能,在更高的国际舞台上,回答了世界对中国的提问。由此,我想到二零二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我回答杂志社的提问,在《为什么要重视非洲?》文章中提到,中国是具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从进口原材料和能源,到成品出口非洲市场等方面,我们都应该树立一个观念,为非洲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从而更能为世界人民服务。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经验,有助于我国开拓商品市场,通过到非洲去大量建设我们的标准化体系,将会大大促进中国标准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标准。海外华侨华人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扩展海外市场的对接人。
近年来,中国先后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这个整体框架下,华人华侨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以多种方式展现着“国际社会身边的中国”。如刘雅煌会长所言,华侨华人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经济领域,将中国的科技技术和标准化建设经验引入当地,以 “授人以渔” 的方式,帮助所在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主动利用跨国交流机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助推共同体构建。通过举办春节庆祝活动、文化展览、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吸引着当地居民和各国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育交流,培养出既了解中华文明又熟悉所在国文化的人才,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播下种子,让世界看到中国尊重不同文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胸怀。
习主席近期访问秘鲁,在署名文章《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中,提到秘鲁是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孕育了卡拉尔、查文、奇穆、印加等古老文明,秘鲁人民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秘鲁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1日确定为“秘中友谊日”,当地中餐馆称作“吃饭”,展示了中华文化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凸显了中秘两国民心相通的紧密联系。正如刘会长对华侨华人事业的评价,发挥海外联系和文化背景优势,在全球化时代,立足国际舞台,满腔热情投身民间外交,穿梭各国搭建 “一带一路” 文明交流互鉴之桥,以实际行动为祖国昌盛、全球交流拼搏,书写辉煌篇章。
问:您认为“一国两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地方实践,为什么澳门可以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国两制”实践?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三个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个关键词强调“人类”,背后所表达的价值观乃是超越国家利益看人类社会未来,关注长远、整体人类利益。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也是塑造人工智能、全球公域秩序,不能重复权力政治;“命运”指的是超越资本全球化时代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逻辑,实现人类共赢、安全共享;“共同体”说明了各国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其次超越国际社会,确立人类意识和共同身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价值理念与合作倡议,两者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建设的重要经验——目标驱动、问题导向以及传统“和合”文化。“和”,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目标驱动特性,“合”表达“一带一路”的问题导向。
“一国两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方实践,其根源在于其所承载的和合共生理念。习主席访问澳门时指出,“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他要求澳门,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健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机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双向开放力度,促进同葡语国家全方位互利合作,积极投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国际“朋友圈”打造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的桥头堡。“一国两制”所表达的包容互鉴,有助于在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习主席深化三个“联通”的要求,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世界是通的,和合文化在一国两制中得到集中体现。
刘雅煌会长对于澳门的介绍,令人印象深刻,东濒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西连琴澳深合区,北望神州大地,南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小时航空圈覆盖近40亿人口。澳门繁荣富裕,“全局旅游”“世界最安全”标杆城市、“最佳亚洲会议城市”,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一国两制”的魅力。澳门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也为国际合作搭建桥梁。澳门文化多元共融,无论是华人文化与葡萄牙文化的交织,还是天主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和谐共处,都彰显了澳门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仅以教堂和庙宇为例,澳门到底是教堂多,还是庙宇多?是西方的神多还是中国的神多?澳门人除了天后和佛教、道教的神仙外,还供奉包公、关帝、财神、土地公、女娲等等诸路神仙。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等洋教的澳门人与他们相安无事。洋神仙、中国神仙各司其职,分工具体还不打架。再如,在澳门的建筑文化中,中西艺术风格的相互渗入、交融,组成了澳门建筑文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妈阁庙和大三巴各为澳门中西建筑的精品代表。普济禅院作为典型的中国佛教禅院,庙貌巍峨,琉璃瓦脊,翡翠檐头,雕梁画栋。供奉天主教的安多尼神像的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与望德堂、寺庙的共存共荣,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澳门文化的包容性。
此外,澳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稳定经贸关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刘会长情真意切,邀请到访侨领以澳门为窗口,融入祖国发展,并以归侨总会的名义向全球发出邀请,通过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澳门人才发展委员会项目,吸引高质量人才,这样的胸怀和包容,将通过澳门的声音,传向世界。澳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澳门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板,证明了不同制度可以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和谐共生,共同为人民的幸福和地区的发展服务,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