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义桅:“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吗?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义桅  /  

王义桅:“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吗?

发布时间:2019-01-18 作者: 王义桅 

马克思60岁学习英语,晚年住在英国。我还记得中学英语课本第一课就是关于马克思如何学英语的,他告诫我们,“要学好一门外语,你就要忘记你的母语”。总是拿自己熟悉的背景作为参照系,把一带一路说成是“新丝绸之路”,把中国说成是过去的西方列强,故此才把一带一路说成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误解由此产生。

作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月17日”王义桅“微信公众号。


点击查看演讲视频



感谢英国皇家亚洲事务研究会、美国威尔逊中心和伦敦国王学院的邀请,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效应”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战略吗”。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提示我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已经被广泛误读,最典型的误读之一,就是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其《论中国》一书中首提的概念。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



柏林大学校长,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瑞典人斯文·赫定1936年还出版《丝绸之路》一书,让“丝绸之路”概念流行开来。书中,赫定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


历史是如此契合!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背景是德国1871年统一后拓展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空间的冲动,正如1897年12月6日,时任德意志帝国首相的伯恩哈德·冯·比罗(1849-1929,侯爵、政治家)在国会所作演讲中的一句话“Wir wollen niemand in den Schatten stellen, aber wir verlangen auch unseren Platz an der Sonne.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因此,中国没有用“新丝绸之路”的提法,不仅是为了尊重德国人的知识产权,也避免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年)混淆。


也因此,“一带一路”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为它只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倡议,尽管对中国国内是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一道被称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战略,但不能强迫人家接纳,强调(发展)战略对接,共商共建共享,要写进人家宪法里才是啊!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建设的重要经验是问题导向,目标驱动。以“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五路”逐步消除世界“三大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这就是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初心。因此,习近平主席说,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可以说,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这也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时代彰显: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驱动)


合——一带一路(问题导向)


正如《超级版图》作者康纳所指出的,世界正由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到功能地理演化:



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正是互联互通,将世界命运紧密相连,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一带一路不仅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恰恰相反,它强调战略对接、互联互通,目的就是消除地缘政治带来的隔阂,消除殖民主义分而治之带来的痛苦,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开篇即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而非分,才是中华文化DNA,当今世界已够受分裂之苦的了: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比比皆是,需要和——和平、和谐,合——合作、共生共融。



“一带一路”为何被有意误解?


首先源于对中国的误解:包括三层面,温和层面是质疑中国意图;中间层面是中国正走我们过去的道路;极端层面是“逢中必反”:凡是中国的,对的也不对。


反过来,对中国误解,集中体现在对一带一路的误解。


其次源于对时代的误解:总是习惯于从历史经验看新生事物——认为一带一路是复兴古丝绸之路,而且历史也是选择性记忆,是自己的历史经验,而非中国的或世界本身。一带一路是从后天看明天,而非昨天看明天,复兴的古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升华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高度。


中国国内也有这种倾向,一带一路是做乘法而非加法。国人总把一带一路当做“做加法”:原来不重视欧亚大陆这些国家,现在关注了,就是响应一带一路。其实,一带一路是“做乘法”——天上、网上互联互通是关键,正在织网、布局、造势:陆海空、天电网、人机交互、万物互联,而不要望文生义——一带(陆上)、一路(海上)。


再次源于自以为是:推己及人可以理解,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是常见的。不自觉把西方列强的逻辑套在中国头上,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符合国强必霸的逻辑。近代以来,中国人拜西方为师,往往也不自觉落入其思维窠臼,比如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舆论就喊停一带一路,理由是“缓称王”——一带一路本身不是称王称霸的战略,何来“缓称王”一说?!有学者根据《大国的兴衰》逻辑,把一带一路说称是中国在“战略透支”,将老年人用力过猛折了腰与青年人锻炼过度混为一谈。


因此,一带一路是检验“三观”:中国观、世界观(时代观)、西方观(自身观)。


马克思60岁学习英语,晚年住在英国。我还记得中学英语课本第一课就是关于马克思如何学英语的,他告诫我们,“要学好一门外语,你就要忘记你的母语”。总是拿自己熟悉的背景作为参照系,把一带一路说成是“新丝绸之路”,把中国说成是过去的西方列强,故此才把一带一路说成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误解由此产生。


当然,误解不可怕,可怕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正如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那样,纵使尽了全部努力,或许也无法改变部分怀有敌意的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的刻板印象,对此,不妨坦然面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