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义桅: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信与自觉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义桅  /  

王义桅: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信与自觉

发布时间:2022-06-01 作者: 王义桅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彰显知识中国的自信与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源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

作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022年5月31日察哈尔学会


641.jpg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凝练。所谓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中国拥有其知识产权且成体系的知识,是可以分享的源于中国属于人类的知识谱系。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彰显知识中国的自信与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源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有增无减。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全球知识公共产品。世界日益增长的对国际公共知识的需求和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就是中国自信、自觉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动力。


中国从解决中国问题,到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日益上升到解决人类问题。这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自信与中国自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被更多的人民所掌握,就成为生产力的代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的理念。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打造自主的知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就是提供人类知识公共产品。对新时代中国学者来讲,不仅是要努力在学科、学术和话语上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华大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只是中国人民还有世界人民的知识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编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史,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大国的崛起也是价值观的引领和话语权的崛起。大英帝国曾经编写剑桥史系列,比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不仅编写自己的历史,还编别人的历史乃至全球史,影响深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的中国之答,彰显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引领人类进步和时代潮流。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本清源,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提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史的公共产品,我国也可以组织编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史系列,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双边共享史观。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提出中美共享历史观,跳出跨国史、关系史的思维窠臼。可在共享史概念基础上发起成立共享史观学会,以共享历史观研究中国与欧洲、周边国家共同史,形成共享史学派。第二,区域共同体史观。疫情推动全球区域化加速发展,原来中日韩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倡议,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落实,形成东亚共同体史观,在RCEP框架下,加速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文化历史支撑。双边共有历史的区域延伸,就是区域共同体史观。第三,真正的世界历史观。经济全球化,如何推动政治、文化的全球区域化、地方化、本土化?只有以真正正确的历史观引领,才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策到行动,入脑入心,从自信到自觉。


三种历史观的建构,按照正反合逻辑:树立真正的世界观,拨乱反正西方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历史观,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史观,也是价值观的重塑。先从学术研究着手,借助推向教材、百科全书等方式,从纸质版到网上版、动漫版,形成游戏、电影、电视剧产品,这是人类共同价值的觉醒和塑造。由此打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谱系:丝路精神、上合精神、金砖精神、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站在第二个百年起点,我们要在过去百年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基础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谱系。编撰人类命运共同体史,就是承载着这一使命的具体体现。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