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5 作者: 王义桅
“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习近平主席近日的欧洲三国之行引发热烈反响。合作发展的热望,繁荣进步的生机,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浓浓暖意。
作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5月14日北京日报。
“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习近平主席近日的欧洲三国之行引发热烈反响。合作发展的热望,繁荣进步的生机,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浓浓暖意。
当前,全球热点问题复杂难解,风险挑战纷至沓来。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延宕两年多,欧洲和平安全走到十字路口,迷茫和焦虑情绪普遍上升。着眼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方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切实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确保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此访期间,中法达成了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等;中塞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中匈双方表示,愿在多边领域加强沟通和协作,积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些充分表明,高瞻远瞩的中国方案获得广泛认可。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照,西方世界的对华焦虑也与日俱增。在2023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欧盟对华“去风险”。自那以来,“去风险”便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关键词,但在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表述上,欧盟却刻意保持模糊,实质上仍强调“减少依赖”,折射出西方产能不足的尴尬和对被中国弯道超车的担心。日前,欧委会科技创新政策支撑服务机构发布《依托“举国体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研究报告,认为通过举国体制可推动科技创新各类主体、各个机制间加强合作,促进科技创新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一边对中国发展表达焦虑,一边又期待从中国经验获得启示,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合作需要激励了欧洲的战略自主,也让欧洲对华态度与美国有本质区别。
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不合作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之间需要架更多的“桥”。近日,中方接连宣布,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法国猪源性蛋白饲料、塞尔维亚鲜食蓝莓、匈牙利鲜食樱桃等进口。越拉越长的合作清单,字里行间写满了“务实”与“共赢”,也逐渐转化为惠及各方人民的福祉。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只要中欧开放共赢,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中方欢迎欧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也愿对接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积极发挥各自所长,一道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从“中国在现代化”“中国参与全球化”到“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引领全球化”,中国用自己的发展向世界昭示了一条不一样的现代化之路,不断向世界发出和平、团结、合作的时代强音。中国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已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正日益成为凝聚国际共识的重要价值内核,推动历史的车轮朝着光明的方向滚滚向前。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