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球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义桅  /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2-08-16 作者: 王义桅 

微信图片_20220816114129.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在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都有所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全球治理观,涵盖了全球经济治理、安全治理、人权治理、生态治理、卫生治理以及公域治理等不同领域,对于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受访者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


微信图片_20220816114129.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转变,在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都有所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全球治理观,涵盖了全球经济治理、安全治理、人权治理、生态治理、卫生治理以及公域治理等不同领域,对于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的理论,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球治理观,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最新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核心内容,我们就能从大历史观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与意义,更凸显其世界性价值。    


两项倡议是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是破解“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继去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后,今年4月份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阐述和宣示了中国对于发展和安全的理念就是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您如何看待? 

  

王义桅:中国从发展学到安全学,正在为国际社会提供从安全观、安全倡议等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体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必须把安全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统筹起来。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先后发起的这两项全球倡议,体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道义力量与关键角色,为人类更美好未来提供了思想引领。两项倡议作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是破解“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和发展领域的生动实践。    


俄乌冲突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三个层面内容:一是命运自主。各国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己立是立人的前提。然而,各国命运自主要建立在充分的发展基础之上。中国秉持“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得发展”的辩证思维,实现命运相通。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同呼吸、共命运”的安全伙伴关系,并推而广之,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共同安全,只有充分发展才有共同命运。二是有机团结。命运联通起来,才能改变弱国依附于强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局面。共同发展只有建立在共同安全的基础上才可靠。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最终才能实现安全与经济协同发展。三是和而不同。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塑造共同未来。 

  

总之,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体两翼,也为解决俄乌冲突、消除世界“四大赤字”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从发展学到安全学,正在为国际社会提供以安全观、安全倡议等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权复兴应有之义。


微信图片_20220816114134.jpg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正在开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全球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王义桅:我的理解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作为唯一连续不断的、没有被西方文明殖民掉的文明--中华文明,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不仅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而且正在开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理念。它同时在唤醒各种文化初心。在各种传统文化里,如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印度教的“梵我合一”等,都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雏形。但是,各种宗教、文明的共同体思想几乎都是同质性的,其大部分形成于奴隶制或小农经济、农牧经济时代,无法适应工业-信息文明时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对万物互联时代的各国传统文化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外,从大历史观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克服庸俗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迎接真正的世界历史、真正的全球化--人的全球化,改变庸俗全球化乃基督教文明-资本主义扩张造成的中心-边缘体系,迎来分布式、网格状互联互通的新体系,迎来各种文明的共同复兴,克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世界悖论,克服全球化不可能三角--主权、民主、资本兼顾,推动形成各国命运自主-命运与共-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抓手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经济时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也推动塑造了人的全球化核心价值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抓手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王义桅:可以这样理解。中国从参与到引领经济全球化,统筹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全球化赋能、铸魂,且正在开创全球化文明新形态,即告别基督教文明扩张式的中心-边缘体系,开创各种文明共同复兴、引领人类文明向数字文明、生态文明转型的新进程。疫情终结了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的超级全球化,开启人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全球化核心价值观,主体上将全球上升到人类高度,形态上从相互依存上升到命运与共的层次,法则上从“化”(扩张)上升到共同体境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人类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全球化世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一带一路”国家开始,学会将中国的话术融入世界文明,要更好地让世界读懂中国,要学会深入发掘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要学会提供更好的人类公共知识产品,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谱系。    


而对于新时代中国学者来讲,不仅是要努力在学科、学术和话语上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华大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只是中国人民还有世界人民的知识体系,提供人类知识公共产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